*******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快速发展,零售业务细分化管理。
受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香港银行业在传统业务不断萎缩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个人理财业务,以增加非利息收入。
2003年,香港本地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约20%~30%,到今年上半年提高至25%~35%,不少银行计划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提升至30%~40%,逼近欧美40%~50%的水平。
香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有手续费收入、佣金收入和资金业务(资金拆借、债券买卖、外汇买卖)收入。
个人理财的产品有基金投资、债券投资、衍生工具(股票联系存款,外汇联系存款,货币联系存款)、结构性产品(信贷相联债券,股票相联债券,保本基金)。
香港银行在流动性非常充足的情况下,仍然重视存款的吸收。
只是对客户进行分层选择和管理,即把50万元及以上的存款户作为顶级客户,这类客户能给银行带来较高的回报;把10~50万元的存款户作为优惠客户,这类客户能给银行带来一定回报;把1~10万元的存款户作为普通客户,这类客户能给银行带来一般回报。
以上三类客户数量呈正三角形分布,对各层客户,银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对顶级和优惠客户配备客户经理,提供有别于普通客户的服务,以突出银行经营的效益和效率。
香港银行并不以单纯增加存款为目的。
他们的目的在于,对存款客户推荐上面提及的各种个人理财的投资性产品,尽最大可能稳定和扩大各银行自身的客户资源。
为了适应竞争,银行的业务创新非常活跃。
只要是法律非明令禁止的,又是客户所需要的,新的金融产品马上就会应运而生。
混业经营,是香港银行业繁荣与稳定的基础。
此外,经济金融法律的完善,金融管理局的有效监管和廉政公署有力监督,给香港银行业在高度市场化条件下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香港金融业发展状况****************** 一、香港经济发展概况香港在50年代基本上是一个转口港。
当时由于朝鲜战争,联合国封锁中国,香港因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担任了转口港的角色。
当时的中心行业有两个,一个是各种港口码头的设置,一个是围绕外贸的一些行业体系,像银行,进出口公司等。
除此之外,还兴起了纺织品经济。
因为1949年以后,国际上关于纺织品贸易有一个MFA协议,这项协议的内容是关贸总协定最惠国待遇中不包括的,即纺织品贸易必须要有单独的双边协议,否则关税很高。
香港跟MFA很多国家都有双边协议,因此香港的纺织品可以进入这些国家,虽有配额限制,但香港从东南亚国家、英国、欧洲其他国家及美国获得的配额都是最多的。
因此,60年代后期,香港的纺织工业发展很快。
除了纺织品工业,香港还有一些小型工厂,像电子、成衣等。
这样,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香港经济基本上变成了两块,一块是转口贸易,一块是轻工业。
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中除上述两块外,又有两个行业开始冒出,一个是旅游业,也叫服务行业;另一个是金融业。
旅游业主要是因为东南亚许多人想到中国来观光,而大陆当时被封锁,不能进入,他们只好到香港,香港因此沾了不少光。
金融业最初主要是为贸易和工业服务的,到70年代初,开始为公司筹资服务。
因此,从1971年开始,香港股票市场开始兴起。
股票市场起初也是一窝蜂似的,跟大陆90年代初的股票市场相似。
这是基于人的共同的心理,第一是一本万利;第二是马上发财。
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有相同之处。
但好景不长,1973年,整个股票市场垮了下来。
1973年,当时恒生指数在一个星期之内从1800点猛跌到800点,到年底跌到了400点。
资本市场从1971年冒出到1973年,仅两年的时间,从最低点升到最高点,又马上垮了下来。
期货市场也是同样的命运。
所以,从1973年到1980年,香港的资本市场没有多大改变,始终处于不太景气状态。
不过70年代也是香港经济的发展时期之一,除了转口贸易、轻工业、旅游业、金融业外,香港经济中又兴起了两块。
一块是地产业,从1973年后开始冒升一直到现在,都是香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香港的股票交易所,现在有500多家公司的股票在港上市,其中有30%是纯粹的地产业公司,另外有30%的综合公司,其业务中也有不少地产业成份,加起来,可以看出整个香港的股票市场是被地产行业驱使的。
又如香港的恒生指数所依据的33种股票,来自香港33个最大的公司,而这些公司最大的成份还是地产业,所以恒生指数受地产业的影响很大。
另一块是集装箱码头。
现在香港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中转站。
全港共有8个集装箱码头,今后还要继续再建,到21世纪要建到10个。
1979年以后,因为中国实行了开放政策,香港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的工业开始逐步迁移到珠江三角洲,进入80年代后,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香港工业基地的迁移已不限于珠江三角洲,有的迁到了广西,有的迁到了东北,总之全国各地都有。
由于工业的转移,香港本身的工业成份越来越少,到80年代,香港的经济基本上成功,第一、转口贸易;第二、开始转向金融业。
二、香港金融市场的兴起、危机和改革情况80年代随着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香港四个原来没什么生意的交易所在1986年合并成为联合交易所。
它成立后,有不少公司开始在那里上市,当时的恒生指数冒升的很厉害。
如1987年初,恒生指数只有1900点,到了当年10月19日,升到了3800点,升了1倍。
然而在10月19日之后,一天之内,又从3800点降到2300点,股票市场当时承受不了这种暴跌,只好关门,关了6天,一开门又再跌,一天之内又从2300点跌到1700点。
期货也同样,香港的头一个金融期货叫恒生指数期货,一年之内从1900点升到3800点,马上又跌下来。
当时买恒生指数的人亏钱很厉害,香港有不少人亏了两个亿、3个亿,有一个人亏了40亿。
当时香港政府没办法,跟银行、证券商来了个抢救计划,政府拿出40个亿来救市。
这40个亿里有20亿在一小时之内马上动用,另20亿后来因为股市恢复正常而没有启用。
经历此事后,香港政府认为香港金融市场必须改革。
此外,还有一件事很巧合,也促使了改革的进行。
1988年1月,香港的第二次股灾后,香港联交所的主席李富兆(音)被香港廉政公署逮捕,原因是他当主席期间,接收了不少原始股。
而他不应该收,因为他当主席,人家配原始股给他,算行贿。
大家知道,拿到原始股的人经常可以赚到钱,因为原始股价比上市价差得很远,而且股票上市有一个手段,如果把原始股的发行价压低,上市后肯定会有人抢购,有人抢就会把价抬高,价抬高后再把自己的股票卖出去,肯定会赚钱。
所以公司到联交所发行股票时,跟发行人要讨价还价,这就给行贿受贿提供了机会。
主席被捕了,联交所其他的理事很快也都被捕了,这说明香港的金融市场是一个行贿受贿的市场,一个不公平的市场。
香港进入金融危机时期。
然而,香港未来的发展,应该寄希望于金融市场。
所以香港当时作了检讨,除惩治犯事的人外,还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并从世界各地请人到香港来研究我们的金融制度,提出改革意见。
其中有一条意见说,香港的股票市场要做一个重大改革,即股票市场不能是一个私人市场,而应该是公众的市场,不应只为会员谋利益,而应该为公众谋利益。
所以1989年以来,香港股市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第一,成立了证券期货监管委员会来监管香港的股票期货市场。
第二,改革了联交所的管理制度。
原来联交所的理事都是行业中的人,1990年后,吸纳了11个与行业无关的独立的理事,这11个人照顾的是公众的利益,我是其中之一。
同时整个联交所的章程也作了修改,明确规定交易所的功能不是只为会员谋利益,而一定要为公众谋利益。
此外,股票上市的规则也重新修订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公司的股票在联交所上市时,联交所不能管理任何定价事宜,价格要由市场来定;没上市的股票,则由股票发行人和包销商商定,联交所不能管。
上市委员会批准股票能否上市,主要是看公司招股同上市规则是否相符,不管价格。
这样,从1991年开始,联交所走上了比较正规的轨道。
经过4年多的努力,联交所已有了不同的国际形象。
第三,将国有企业引入香港上市。
1992年以前,由于缺乏证券法、公司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中国的公司很难在境外上市。
在朱róng@①基副总理的关心下,我们和内地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定了一个方案,让国有企业可以到境外上市,把内地一些国有企业推向了国际市场。
如上海石化公司,青岛啤酒公司,它们的股票是同时在内地、香港和纽约三个地方上市。
经过努力,内地现在已有18家国有企业的股票在香港上市,大都是重工业,也有一两家轻工业,这些公司在香港上市,使香港上市的公司变得多元化了。
虽然这18家国有企业目前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只占6%,但这6%对我们将来的战略部署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6%不会原封不动,而会变得越来越大。
三、香港金融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90年代的香港,因工业继续向内地搬迁,已不再是一个工业城市,而变成了以服务行业为主的城市。
它还有一些工厂,但这些工厂已不搞生产,只是调校一些进口机器,调试好了就运到内地。
香港这边只保留了工业的后勤、设计、研究、管理以及和世界接触、和金融市场接触的这一块。
据统计,服务行业目前在香港已占到90%,工业只有10%。
香港的房地产商基本不建工厂,而只建办公楼或高科技厂房,即工业和办公两用的厂房。
因此,金融行业现在显得非常重要。
进入90年代,从银行方面看,全世界最大的85家银行都在香港设立了代理处或分行,银行业发展很快。
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外汇买卖也随之发展起来。
现在香港的外汇交易量在东亚和南亚地区已占到第三位,第一是日本,第二是新加坡;在世界上的排名徘徊在第8和第9之间。
资本市场的现状是,目前在联交所上市的公司有524家,其中有18家是大陆的国营企业,占总数的6%,等候上市的还有5—6家。
大陆国有企业的股票叫H股。
1993年是“中国热”年,中国的股票卖得很好,被称为“红筹股”,前景被国外普遍看好。
现在由于中国进行宏观调控,实行紧缩政策,H股掉得很厉害,除了一两支股比较好,其他的目前连发行价都达不到。
这里的教训是多方面的,投资者的教训是不应把前景看得过于好,怀着一本万利的心理;发股公司的教训是不要把招股书写得太好,监管部门应该要求它只写出根据。
最重要的一点,国有企业的公关工作同国外公司的公关工作有很大的距离,国外公司的公关工作做得非常好,如果知道股票的前景不好,6个月后会有变化,会预先把投资者的思想工作做好。
而国内企业不会给投资者做思想工作,所以股价一下就掉下来,不会有平稳的过程。
买国有企业股票的投资者,都是资金的经理,大证券商的分析员,他们都是搞专业的,提的问题非常尖锐,国有企业同他们搞好关系很重要,随便派人去说说没有用,要找很懂专业的人去接触,要在这方面进行专门研究。
总之,跟投资者的关系应该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