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2、汉朝: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大一统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汉武帝尊儒的目的: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尊儒的影响: 积极 1、儒学地位的上升,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 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2、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消极: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
古代
时间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 宋朝 明末清初
地位
创立并发展, 受冷遇
遭受打击, 进入低潮 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
原因
主张仁、礼,不符合诸侯王富国强兵、争 霸天下的愿望
秦始皇焚书坑儒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 需要 受佛教、道教冲击
王夫之
【合作探究】 举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
选择题 DBABDCCDCC 材料题 (1)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影响力小。但 儒家主张“仁”、“礼”,有利于社会稳定。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 造,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理学。 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创立心学, 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3)变化: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开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 世致用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2)新文化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 激进派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 店”的口号,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 想 (3)“文革”期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家 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孟子
荀子
学派
代表
老子
庄子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无为、小国寡民 自然无为
道家
“道”是世界的本源;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天道,齐物,逍遥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 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讲求实际功利)
法家
韩非子
加强君主集权,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厉行赏罚,奖励 事异则备变 耕战。变法改革,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法治
黄宗羲
顾炎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倡经世致用
(1)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 “循天下之公”, (3)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 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宋明理学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二程 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哲学:理比气更根本 朱熹 修养论: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 政治,正君心
理学
客观唯 心主义
心学
主观唯 心主义
陆九渊
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二、重要儒学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学创立
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仁、礼,推行德治 孔子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来培养学生 提倡“仁政”,“民贵君轻”,性善 论 提倡“仁义”,“君舟民水”,学习的最高目标 是把握“礼” 强调“天行有常”,人可以“制天命而用 之”
王守仁
4、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思想家 李贽 思想主张 1、主张男女平等 2、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3、否定儒学的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4、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共同点: 5、写作上主张“真心” (1)批判君主专制; 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 工商皆本 (3)提出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受到冲击
官方正统儒学
理学更适应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激化社会矛盾;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理学的弊端凸显;出现思 想活跃局面
统治地位受到冲 击,但没有动摇
近现代
(1)维新变法时期:儒学思想出“新意” 康有为创作《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 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 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