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伯曼(Berman )将这种理论又称为“相关 偏见” :把认知到的各种特性有规则的联 系起来,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人格假定来组 织他人的各种特征,形成总体印象。
? 罗森伯格(Rosenberg )等 人发现,大学生在形容他们 所认识的人时,最经常使用 的词有:
? 自我中心、聪明、友好、雄心勃 勃、懒惰等
? 吉姆的生活片段(A段):
?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 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 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着 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 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 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 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 话后就分手了。
第二组被试:
深陷的双眼:
表示了他思想深度;
突出的下巴:
体现了他在认知道 路上克服困难的意 志力。
社会心理学凯利的实验 1950
? 告诉学生,教经济学的教授有事要做,故暂请一 位研究生代课。
? 第一组学生: 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
能力的人,为人热情
? 第二组学生: 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
能力的人,为人冷漠
? 请代课老师主持了一次 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 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印象:有同情心、
体贴人、有社会能 力、富有幽默感等;
发言行为:56%
的学生积极发言。
第二组被试: 印象:严厉、专
断;
发言行为:32%
的学生积极发言。
(二)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 ?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 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晕轮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 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苏联学者博达列夫的实验
? 第一组被试: 照片 上的人是一个恶贯 满盈的罪犯
? 第二组被试: 照片 上的人是一个大科 学家
? 请说出你对照片的 描述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深陷的眼窝:
证明了他内心的仇 恨;
突出的下巴:
意味着他沿罪恶道 路走到底的决心。
? 吉姆的生活片段(B段):
?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 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 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 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穿过马 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 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 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 他坐在一张靠墙边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 他就回家去了。
相关概念辨析
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社会推理
Social inference
人际知觉
自我认知
印象
归因 刻板印象 人际关系 自我意识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 认知的选择性 ?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 认知的防御性 ? 认知的完形特性:“认知分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 & Crocker )将其区 分为四种图式:
适于对人的估价,不适于对物的估价。
社会交换理论的解释:肯定评价就像奖金,用
于别人身上是期待报偿的,即肯定他人是为了让 他人肯定自己。
(五)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 personality theory )
? 每个人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 套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 明的假定,这种假定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 达出来,因此是隐含的。
? 《柳边记略》中有更生动的描 述:“十年前行柳条边外者率 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 者则尽所有出享。或日暮让南 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 豆麦蓟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 非但不图报酬,若有所匿,不 与人,或与而不尽,则人皆鄙 之。”
(四)积极偏见(positive prejudice) ? 又称“宽大效应”,即认知者表达积极肯 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
人的图式(person scheme ) 自我图式(self scheme ) 角色图式(role scheme ) 事件图式(event scheme )
四、社会认知的范围
对他人外表特征的认知 ? 仪表(appearance )、 ? 表情(expression ):面部表情、身段表
情、眼神、言语表情
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者
原有经验 价值观念 情感状态 认知偏见
认知对象
认知情境
魅力
知名度 自我表演 印象整饰
空间距离 背景参考
认知偏见(社会认知偏差):
(一)光环作用( Halo effect )
? 又称“晕轮效应”、“月晕效应”,是指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 或坏的印象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 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中国人社会认知的途径
? 我国学者李庆善从汉语谚语出发论述中国人 知解人心的五种途径或方法:
? 观语言:“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 ? 观行为:“欲知其人,观其所行 ” ? 观相貌:“有一分貌,必有一分才 ” ? 类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 省察己心:“难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 ”
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发现他和自己的年 龄、民族、国籍和职业等相同时,最容易 做出这种假定。
“老乡见老乡”、“华人”、“校友”
(三)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 )
? 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 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后汉书.东夷传》 中对东北人的表述: “其人(粗)、大疆 (强)、勇而谨厚”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四、社会认知的范围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定义: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是个体
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 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及其行为,而非物 或者非人的客观存在;且包括感知、判 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 隐含人格理论认为:聪明 & 友 好;聪明 × 自我中心。
(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 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 象(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 的影响。
? 近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后的印 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提出:人们的知觉顺序
会影响认知。
卢钦斯的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