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在《从行为到倾向:人际知觉的 归因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归因过程的“对 应推断理论”。
“老乡见老乡”、“华人”、“校友”
(三)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
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 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后汉书.东夷传》 中对东北人的表述: “其人(粗)、大疆 (强)、勇而谨厚”
《柳边记略》中有更生动的描 述:“十年前行柳条边外者率 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 者则尽所有出享。或日暮让南 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 豆麦蓟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 非但不图报酬,若有所匿,不 与人,或与而不尽,则人皆鄙 之。”
实验结果1:
卢钦斯把两段实验材料进行了组合: 第一组中学生:A段 ﹢ B段,结果学生更倾向
于认为吉姆是一个外向的人; 第二组中学生:B段 ﹢ A段,结果学生更倾向 于认为吉姆是一个内向的人。
实验结果表明:先阅读的材料对被试判断吉姆
的性格起着决定作用,即首因效应存在。
实验结果:2:
卢钦斯又以另一种方式重复了前一个经典 实验: 第一组中学生:A段-做数学题或听故事-B段,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四、社会认知的范围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定义: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 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 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及其行为,而非物 或者非人的客观存在;且包括感知、判 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自我中心、聪明、友好、雄心勃 勃、懒惰等 隐含人格理论认为:聪明 & 友 好;聪明 × 自我中心。
(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 象(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 的影响。 近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后的印 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提出:人们的知觉顺序
相关概念辨析
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印 象 归 因 刻板印象
社会认知 社会推理
Social inference
人际知觉 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
自我意识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认知的选择性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认知的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认知分离”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 & Crocker)将其区 分为四种图式: 人的图式(person scheme) 自我图式(self scheme) 角色图式(role scheme) 事件图式(event scheme)
奥斯古德(Osgood)等人在一项实验中发现, 被试用于描述印象的形容词涉及三个基本范围: 评价:好—坏,最主要的。 力量:强—弱 活动:积极—消极 罗森伯格将评价范围分为: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 汉密尔顿的实验证明,社会特性影响人们的喜欢 程度;智能特性影响人们的尊重程度。
中心特性作用
阿希的中心词实验 向两组被试介绍某人的情况: 第一组:精干、坚信、健谈、冷酷、机智、进取、
“‘脸’是指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它 涉及个人道德品格的完整性。”
“面子”则是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藉由 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著个人努力或 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即为名誉,另一 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中国人认定的“脸事”和“面子事”不同。 脸重在守护,面子重在争取。 脸的事件具有延时性,而面子的事件具有 情境性。
四、社会认知的范围
对他人外表特征的认知 仪表(appearance)、 表情(expression):面部表情、身段表 情、眼神、言语表情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中国人社会认知的途径
我国学者李庆善从汉语谚语出发论述中国人 知解人心的五种途径或方法: 观语言:“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 观行为:“欲知其人,观其所行 ” 观相貌:“有一分貌,必有一分才 ” 类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省察己心:“难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 ”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印象:有同情心、
体贴人、有社会能 力、富有幽默感等;
第二组被试: 印象:严厉、专
断;
发言行为:56%
的学生积极发言。
发言行为:32%
的学生积极发言。
(二)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 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发现他和自己的年 龄、民族、国籍和职业等相同时,最容易 做出这种假定。
会影响认知。
卢钦斯的实验
吉姆的生活片段(A段):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 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 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着 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 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 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 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 话后就分手了。
三、印象整饰
定义:又称为“印象管理”,即有意的控 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这一领域研究产生划时代作用的是美国著 名社会学家欧文· 戈夫曼的“戏剧论”。
印象形成是信息的输入,而印象整饰则是 信息的输出。
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积极即正面意义: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使
得互动顺利的进行下去。
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海德(F ·Heider)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1958年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出版标 志着归因理论的产生。 海德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 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复 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 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海德把这种普遍现象 称为朴素心理学。
消极的一面:
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露脸、争面子 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如逢迎之道,恭 维和施惠
36
中国人“争面子”由来已久
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的富商们无论对乡邻还 是对自己的日常开销都十分吝啬, “惟娶妾, 宿妓,争讼,则挥金如土。余友人汪宗姬,家 巨万,与人争地数尺,捐万金;娶一狭邪如之。 鲜车怒马,不避监司前驱。监司捕之,立捐数 万金。不十年间萧然矣。至其菲衣恶食,纤啬 委琐,四方之人,皆传以为口实,不虚也。” (谢肇浙:《五杂俎》。)
注:括号中为权重
a.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3)=+5 B: 3+1=+4 A>B b.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A<B c.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A: (3*3+3*3+2*5-3*3)÷4=4.75 B: (3*3+1*6)÷2=7.5 A <B
有说服力
第二组:精干、坚信、健谈、热情、机智、进取、
有说服力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加法模式:费希本,1964。 平均模式:安德森,1965 加权平均模式:安德森,价值因素的作用
特征 A
特征
B +3(3) +1(6)
真诚 +3(3) 理解 热情 +3(3) 自信 聪慧 +2(5) 多嘴 -3(3)
意味着他沿罪恶道 路走到底的决心。
社会心理学凯利的实验1950
告诉学生,教经济学的教授有事要做,故暂请一 位研究生代课。 第一组学生: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
能力的人,为人热情 第二组学生: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 能力的人,为人冷漠
请代课老师主持了一次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 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
吉姆的生活片段(B段):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 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 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 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穿过马 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 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 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 他坐在一张靠墙边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 他就回家去了。
结果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吉姆是一个内向的人; 第二组中学生:B段-做数学题或听故事-A段, 结果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吉姆是一个外向的人。
实验结果表明:后阅读的材料对被试判断吉姆
的性格起着决定作用,即近因效应存在。
问题
在社会认知中,既存在首因效应,又存在近 因效应,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何种情况下首因效应起作用?何种情况下近 因效应起作用?
每个人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 套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 明的假定,这种假定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 达出来,因此是隐含的。 伯曼(Berman)将这种理论又称为“相关 偏见” :把认知到的各种特性有规则的联 系起来,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人格假定来组 织他人的各种特征,形成总体印象。
罗森伯格(Rosenberg)等 人发现,大学生在形容他们 所认识的人时,最经常使用 的词有:
脸和面子的功能
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
印象整饰功能:面子功夫
社会交换功能:情面
第四节 归因理论
定义: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从可能 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 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归因的观点、理论和模 型。代表人物:Heider、Jones & Davis、 Kelly、Wein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