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

第一章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总则1.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4.《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5.《防洪标准》(GB50201-94)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7.《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8.《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9.《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佛山市围内主干河涌管理暂行规定》1.2目标1.2.1充分兼顾水体、驳岸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使三层面的功能配置相得益彰,形成完善合理的水系空间体系。

1.2.2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特征,因地制宜,确保水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3体现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

1.3原则1.3.1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城市中的河流与其它自然水体,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所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城市设计中首先必须遵循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原则,充分发挥河流对城市环境的生态功效。

1)保护现有河网,适当恢复被覆盖的河流,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实现河网水体的互通性,减少盲端式河涌,并与城市绿网形成整体连续的生态廊道。

全市域范围内宜保证10%水面率,重点区域河网密度宜更高。

2)采用有效方式保证水质与水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3)保持多类型的复合生境,维持滨水地区植物生境与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尤其是关注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4)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建设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5)加强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功能,加强雨水的收集循环再用;6)保护水面斑块,建立人造湿地。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结合环境工程技术,综合利用不同湿地单元的净化功能,形成具有高效净化功能和适应性的人造湿地。

1.3.2人性化设计原则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敞空间,应得到充分利用,以满足市民丰富多样的使用需求。

1)保证城市滨水区的“公共性”,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随意侵占河岸空间;市区内的河流应至少在河道的一侧设立安全、连续的沿河步行系统;2)满足市民亲水性需求,保证通向河边的道路有足够的密度,尤其是对于市区内的重要河流,宜保持间隔300米左右设与河流垂直的道路,并增强道路的引导性;保证足够的视线通廊使人们在城市中容易看到水体;3)宜控制平行并紧贴河流的机动车道宽度,以保证车速不会过快,方便前往水边的行人穿越,且与河流的宽度不会形成太大的悬殊;4)合理的组织水上公共交通和游览,可在适当的河段恢复轮渡。

1.3.3景观多样性设计原则1)沿河展开的城市界面,在一定范围内应有连贯性,同时有一定的高低变化,防止长距离内过于单调统一。

2)保护滨水的传统聚落、历史建筑,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将其整合到城市设计中,充分展示具有岭南传统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

3)充分利用桥梁、沿河绿带、滨水广场、河流拐弯或交汇处等重要节点空间,创造形式优美的,具有地标意义的公共空间。

1.4对象及分类1.4.1在佛山市域内进行与河流及其滨水区相关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时应遵循本设计指引。

1.4.2本指引主要是对佛山市内的内河涌及指定的外江河段制定的详细规划设计指引。

其它河段与水体可参考本指引的规定。

1.4.3根据河流的流经地带的规划功能和宽度,把本城市设计指引所针对的河流进行分类,如表1-1。

对不同类型的河段,应采取各自不同的对策和设计方法,以加强指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表1-1:滨水区分类“官棠——高明河口”,北江“老鸦洲——南沙洲”,西江“河清船闸——甘竹岛”,雅瑶水道/水口水道“大冲——广州珠江西桥”,佛山水道,顺德水道“西樵——南庄”,吉利涌,平洲水道,其设计指引均宜参照内河涌城市段的设计指引进行规划设计;其它河段可视具体情况,参考各分类指引进行设计。

1.4.4在对《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划定的水系重点区域及节点进行滨水区设计时,参考第三章《佛山市水系重点区域滨水区城市设计指引》。

1.5术语1.5.1“河涌”:根据《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佛山市内的河流分为“外江”与“内河涌”两大类。

根据《佛山市主干内河涌综合整治规划》中的统计所得,本指引将重点针对内河涌中的245条主干内河涌、492条支干河涌、和2065条支涌的滨水地区给予相应的城市设计指引。

1.5.2“滨水区”:一般是指水域与陆域相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

本指引主要针对从内河流边缘起,至沿河的第一条城市道路(不包括河堤路)范围内的陆域空间,给予较详尽的城市设计指引和要求,其它地表水体可以此为参考。

1.5.3“水系重点区域”主要包括:“2+5”组团新的毗邻外江的中心区、重要湿地、基塘农业和生态农业区域、重要水库、流经组团和镇区中心的生活性主干内河涌和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河段六大类型。

第二章滨水区域城市设计细则2.1滨水区规划范围划分沿水的陆域空间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由水体向外依次为河岸区、滨水绿带区,以及建设区。

2.2城镇段滨水区城市设计细则2.2.1河岸区表2-1:城镇段河岸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2.2.2滨水绿带区表2-2:城镇段滨水绿带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提供能树荫遮阳的高大乔木;优先采用色彩鲜艳或带有香气的植物;不应选择带刺或有毒植物。

注3:宜选择吸附粉尘或净化性能较强的植物。

2.2.3建设区表2-3:城镇段建设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2.3乡村段滨水区城市设计细则2.3.1河岸区表2-4:乡村段河岸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注5:在坡肩种植藤本植物或枝条下垂的灌木,以覆盖生硬的石壁;植物的生长不应对驳岸及其它水工构筑物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2.3.2滨水绿带区表2-5:乡村段滨水绿带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注7:间距可适当加大,灯具数量及照度减少;除旅游景点外,可只设置一般道路照明。

注8:植物的种类、色彩、结构宜富于变化,高低、疏密结合,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并与河流的形态产生对比;人活动密集区域应优先选用能提供树阴遮阳的高大乔木;优先采用色彩鲜艳或带有香气的植物;不应选择带刺或有毒植物。

2.3.3建设区表2-6:乡村段建设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2.4郊野段滨水区城市设计细则2.4.1河岸区表2-7:郊野段河岸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注10:以原生植被为主,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

2.4.1滨水绿带区表2-8:郊野段滨水绿带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2.4.2建设区除规划允许外,禁止建设任何项目。

ﻬ附录表2-9:驳岸形式表2-10:驳岸材料表2-11:水工建筑分类表2-12:安全设施设计图例表2-13:铺装表2-14:景观设施表2-15:照明设计图例表2-16:建筑退让图例表2-17:建筑高度控制的高度可适当增加。

除参考本表H:L的数值外,还可按建筑外墙到对岸建筑外墙的总宽度与建筑高度H等于1~2,校核建筑高度。

表2-18:建筑设计ﻬ表2-19:绿化配置图例:●最佳◎一般○差第三章佛山市水系重点区域滨水区城市设计指引3.1适用范围3.1.1在佛山市域内进行与河流、湖泊及其滨水区相关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景观设时应遵循《佛山市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指引》。

3.1.2在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划定的重点区域内进行与河流、湖泊及其滨水区相关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时遵循本《佛山市水系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指引》。

3.1.3本章共包括水上及滨水区活动场所设计指引、滨水景观设计指引、城市水系生态设计指引三个部分。

3.2水上及滨水区活动场所设计指引3.2.1滨水空间设计(1) 为水体沿岸地区与城市核心地区之间提供行人通道(包括方便残障人士的设施),尽量方便行人前往水体沿岸地区。

(2) 整合一个具有识别性、标志和照明的步行系统,使步行道变得有趣味、安全、有活力和多样化。

从街道的入口有明确的标志。

在适当的位置加强照明,增加行人的安全感。

例如树丛、台阶处等。

(3) 在水体与休憩用地附近,增辟连接的行人通道系统,以方便行人前往。

利用在附近辟设的观景廊,可让行人从远处看到水体与休憩用地,从而吸引及引导行人前往使用。

水体和休憩用地亦应尽量避免与较宽的车行道连接。

(4) 水体沿岸适当增设休憩台阶、栈道等亲水设施。

并注意在设计这些空间时,尽可能采用自然或模仿自然的材质。

(5) 在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各种与这些节日的相关主题性活动,丰富人文景观,增强城市特色。

特别是一些与水相关的传统民间节日,如北帝诞、端午节行通济等与水相关的节日,可在附近水域发展一些与之相关的节日庆祝活动,以增加佛山城市的传统文化魅力。

(6) 沿水建筑可采用底层架空或部分架空(骑楼)的做法,能够同时为沿水步行道提供遮风、遮阳、挡雨的功能。

(7) 在开放空间的设计中尽量减少台风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日光直接照射,提供足够的遮阳挡雨设施来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

(8) 在沿水的步行道,建议提供行人优先设施,如行人专用区及地下或半地下道路,以促使人车分隔。

或者在沿水的道路上提供减低车速的设施,如设置路拱及升高过路设施,提升步行道的安全性。

应尽量减少人车争路的情况。

(9)在滨水公共活动场所规划中,建议对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分区进行设计和处理,以及保证它们与水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市民在活动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0)在设计滨水区活动场所中,应尽量关注地面材质的安全使用性。

推荐采用一些糙面、渗水性强的铺地材料,以防止市民在使用时滑倒。

(11) 在滨水区步行道的高差变化处,要注意设置斜路,以方便老年人、残障人士、携同小孩的父母等行人来往。

此外还需周到地考虑视障人士在步行过程中的需要。

在步行道的高差变化处应符合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强制性要求。

(12) 在滨水步行区,需要在方便可达的范围内设置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垃圾筒、公厕等。

建议遮掩集中的垃圾箱。

(13) 禁止在沿水步行道上晾衣服和洗车,以免阻碍人们通行和污染水体。

(14) 鼓励沿水边设立休闲商业带,以增加城市水边公共生活的活力,但需要控制这些商业活动的范围不得侵损公众活动权,如需要确保道路通行及公共开放空间的正常人流活动等。

(15)建议沿水街道旁的建筑物尽量和人行道保持一定距离,并充分利用这些空间作一些公共/半公共的商业休闲活动。

特别在居住区、商业及商务区的小商业空间,可借此营造宜人的消费环境。

3.2.2水上活动设计(1) 建议在一定范围的水网内开设水上交通,主要考虑的运营路线应设在主干及次干河涌,交通工具以中小型客船为主,建议其主要开放时段控制在上下班高峰期,以部分缓解陆上交通压力。

(2)为保障水上船只的正常通行和步行系统的连续性,桥梁底端与常水位之间的净距离不得低于1.8m。

在桥底有步行道的地方,供行人通行的净高超过1.8m的空间不得窄于1.5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