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梭

卢梭


二、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抨击向儿童强迫灌输旧的道德和知识、摧残儿童天性的做法。 (1)从教育上看就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儿童。 (2)他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 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2、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教育(灌输成人的东西) (1)过早用理性教育孩子是不自然和虚假的。 (2)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 3、主张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1)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2)其依据是人性本善、自然皆善。 (3)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 4、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 卢梭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他要 求教育者必须在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之后才对他说第一句话。
1
论人的天性
一、性善论
1、卢梭关于人的天性的理论中,与教育有密切联系的是性善论和感觉论。前者指明人 的本性,后者指明人的本能和知识的来源。 2、卢梭关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是他整个社会发展观的一部分。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只 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彻底改变暴君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理性王国。这便导致了卢梭的 激进的社会政治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同时还要求人们“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的感情保 持在第一位”,要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这便是教育的责任了。 3、卢梭认为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爱心和怜悯心,自 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只要顺其自然 发展,就能达到高尚的道德。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 出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 4、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重要作用。良心也是得自天赋的,它的作 用不仅指导人判断善恶,而且能引导人弃恶从善,原因在于良心始终不是遵从人为的 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因此,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和怜悯心协调一致,引导自爱心 的自然发展。 5、卢梭的性善论与宗教的原罪说是针锋相对的,充满着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具有进步 的历史意义。但他把自爱、良心等归之于天赋,并将之普遍化为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 物,反映出他的思想局限。
4
政治思想
卢梭承袭了17世纪以来盛行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 论”,提出“天赋人权说”,认为在社会国家出现前的自然 状态下,一切人都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自由、平等是天 赋人权,但自从出现了私有财产,人类便你争我夺,尔虞我 诈,富欺贫、强凌弱,纷纷扰扰,无有宁时。一些人无所事 事却因饮食过度而死,而大多数人劳动终日又因饥饿而亡。 卢梭断定,所有这一切灾祸,都是私有财产的一个后果。有 了私有财产,便产生了文明社会,便出现了人压迫人的现 象,发展到专制政治阶段,即封建君主专制时期,不平等达 到了顶点。 因此,他强调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归复到“自然状 态”下面去。当然,卢梭所说的“自然状态”,并不是原始 社会,而是由订立契约组成的、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平等、 自由的国家,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和培养目标
1、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 态之中。 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 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 卢梭“回归自然”的教育也是“消极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 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 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针对富人的。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 相宜的。因此卢梭认为针对富人子弟的自然教育至少可以挽救和培养一些人成为人。 总之,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 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按照他 的论述,“自然人”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 切仰赖于专制社会,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 第二,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 的 第三,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而国家公民在社 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囿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 第四,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自食其力便可无须仰赖他人为生,这是独 立自由的可靠保证。 总之,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 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感谢浏览
青年期的教育
身心特点:身体已变得强壮有力,感官也发展良好,并且有了强烈的好奇心 。 教育任务:智育(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 (一)智育 智育任务: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 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卢梭首先要求的是有用且能增进人的聪明才智。 2、选择知识的另一个原则是不要让孩子学习他不可 能理解的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 3、卢梭只提自然科学,不主张儿童学习历史、哲学 等社会学科。 (二)劳动教育 卢梭预见到社会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现有社会秩序已不可依赖,因此他从培养“自然人”的 独立性出发,主张青年期的孩子应当学会劳动。 卢梭认为劳动是社会人不可或免的责任,那些不劳动的寄生虫也就是盗贼、强盗和流氓。
卢梭主张学生必须学一门职业,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首先,卢梭要求培养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情,陶冶学生 的思想。其次,卢梭还希望通过学习劳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反复思考的习惯。他希望以手帮助心灵发 展。 卢梭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与他早年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近和了解了劳动者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不过卢梭的劳动教育涉及的仅仅是手工业生产,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
卢梭
哲学观点
人物简介
让-雅克·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法国伟大的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 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之一。
主 要 著 作
《论科学与艺术》("1749")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新爱洛伊斯》("1761") 《社会契约论》(《"民约论"》)("1762") 《爱弥儿》("1762") 《山中书简》("1763") 《忏悔录》("1788")
3
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从出生到2岁为婴儿 期,着重进期,着重进行智育 和劳动教育。
青年期的教育
儿童期的教育
青春期的教育
从2岁到12岁为童年 时期,着重进行感觉 教育。
从15岁到成年是青年 时期,着重进行德育 和宗教教育。
婴儿期的教育
身体方面的特点:不会说话,体弱无能;虽能活 动,有感觉,但不成熟,更没有思考能力。 教育的基本任务: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他 认为良好的体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反之,虚弱 的身体使精神也随之衰弱。 教育要求:“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 卢梭还 认为,教育不在于教师教给孩子的是些什么,而 在于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 子们行为的准绳,而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1
卢梭不仅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深 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 巨大能量,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能 力。人是“自由主动者”,有自 己的自由意志;同时人又是有智 慧的生物,对事物能够进行比较、 分析、判断,也就是说有理性。
卢梭像其他启蒙学者们一样,承 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他说,所 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 人的头脑的。卢梭设想了种种训 练感官的方法,其系统性是前所 未有的,反映了卢梭对这一问题 的高度重视。
2
二、感觉论
3
卢梭重视感官训练的思想来自他 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人性观, 针对当时的教育只重书本的不良 现象,他指出当时人们所遗忘的, 而且最易于为人们所忽略的,也 是感官的训练。
卢梭试图把儿童的教育建立在关 于儿童天性的理论研究之上,显 示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端倪, 预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
4
2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青春期的教育
特点和任务:“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这个时期爱弥儿应该回到城市。接受道德教育和宗教 教育 ,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 卢梭否认先天道德观念,但又认为人生而具有“公平的道德原则”,这就是良心。服从良心的 指导就可以只凭直觉迅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卢梭认为道德的价值主要是心灵的内在满足, 可以说是为道德而道德。 道德教育的内容: 1、卢梭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利开始。自爱是本性。 2、德育的目标就是把这种自然的天性扩展开来。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就可以把自 爱变为美德,也可以得到别人的爱。 3、卢梭还注意到了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方法上是不主张道德说教的。 3、宗教教育也是这一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卢梭指出: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他要求人们爱上帝胜于爱一切。但他反对教士们编的荒诞教义,反对教会的繁文缛节,反对对 儿童过早地灌输宗教观念。 4、卢梭还提出了青年时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问题,并把它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他认 为只有纯洁的灵魂才能使爱情更加美满,并能借此摒弃一切不良的生活。他反对有的人为了不 让青年人掉入情欲的陷阱而把爱情说成像犯罪一样的东西,认为这完全是违背了自然;把青年 日益增长的欲望完全看成理性教育的障碍也是一种狭隘的眼光。
儿童时期的教育
心理特点:孩子在这个时期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 他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必 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 力,但是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 就闲多久。”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 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认为感觉是智慧的工 具,训练感觉和身体器官,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 教育要求:尽量给儿童以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 自去接触和研究周围一切事物。他说,对于儿童 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