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中山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社会角色分类有如下几种:①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②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③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④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2.镜中我
答: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社会互动(华中农大2012、2010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4.合作(中财2008年研)
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
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
一般来说,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合作各方有某种共同目标,否则就无合作的必要;②对于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
③合作各方的行动相互配合;④合作各方要讲信用。
此外,能否顺利合作还受到互动各方个性特征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以及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5.集体行为
答:“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差的行为。
集体行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较低,主要表现在:它没有确定的可以遵循的行动规则,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没有明确的
指挥结构,也没有确定的组织形态,因此容易受情绪和外部偶然因素的影响,行动的目标和方式反复多变,行动的后果难以预测。
由于这些特征,集体行为常常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集体行为包含聚众、群众和公众三种基本形态。
从根本上说,集体行为是由于现有的社会制度或常规因某种原因失去效用,使社会互动失去指引和方向造成的。
由于没有指引和方向,集体行为的组织性、稳定性和秩序性都会比较低,卷入集体行为的人也会表现出平时所没有的一些特征。
6.戏剧论(戈夫曼)(人大2007年研)
答:戏剧论是指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理论与方法。
戏剧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社会生活就像是一出戏剧,我们出生进入日常生活舞台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和表演剧中的角色。
在这种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印象管理或印象整饰来管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通过使用一些表演技巧来展示自己的形象,从而控制对方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例如:人们在开始谈恋爱时会尽量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在求职面试时,会很注意自己的衣着与言行,希望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印象管理并不仅限于个人,家庭、公司、大学、体育团队、政府等几乎所有的群体都会在社会互动中进行印象管理。
戏剧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对社会互动的研究,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这一理论过于夸大了人类日常互动行为的表演性。
事实上,印象整饰并非互动行为的全部,不少时候人们会表现真实的自我。
7.常人方法论
答:常人方法学,又称本土方法论、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8.刻板印象
答: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我们关于事物或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假设及观念。
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互动中自我实现的,其产生和延续的机制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特征或听说这个人时,把看到或听说的转化成刻板印象,并希望这个人有特定的行为方式——我们根据我们的期望对这个人采取行动——从我们的行动当中,这个人知道了我们是怎样期望他(她)的——这个人的行为会改变以迎合我们的期望,由此刻板印象得以认证和强化。
常见刻板印象涉及性别、地域或种族、外表、年龄等诸多方面。
9.参照群体理论
答:参照群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曼提出,用以表示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相对比的群体。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认为个体往往将参照群体(即个体在心理上所认同的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也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标准。
10.标签理论(华中农大2010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
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11.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答:“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是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托马斯提出的“情境定义”概念和理论,即“如果人们认为情境是真实的,这些情境就会变成真的”。
这一定理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的客观方面有反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也有反应,一旦人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其随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结果将受这种意义的影响。
社会或公众型的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个体间或集体间互动所导致的预言。
默顿认为如果人们不认为情境是真实的,那么其结果也将不会是真实的;社会现实中自我实现预言的那种悲剧性的、常常是错误的循环,能够通过制度设计来打破。
12.表现性角色(吉林大学2005年研)
答:表现性角色是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角色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道德,实现着社会的稳定。
表现性角色的承担者往往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怀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
他们之所以履行角色的要求,主要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而主要不是着眼于报酬。
13.角色认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14.角色距离(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
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15.角色混淆(中财2010年研)
答:角色混淆即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联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1)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含义
①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