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1.1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B(1)中国”康乾盛世”后,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
(2)世界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上英国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文化上启蒙运动,形成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对外殖民扩张,中国成为主要侵略目1.2 虎门销烟的领导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定决心。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3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香港岛;五口通商地点1.4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31.5 《南京条约》的影响(鸦片战争对战后中国社会的影响):C(1)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的革命任务,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经济:外国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求强国御辱,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
(开始了近代中国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2.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A(1)爆发的时间:1856年(2)借口:英国的“亚罗号事件”,法国的“马神甫事件”(3)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2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咸丰帝外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22.3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B(1)《天津条约》内容:开放南京等十口通商口岸;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可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船长江自由航行。
(2)《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赔款给英法各800万两。
(3)影响: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A3.1 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
发动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3.2 清朝政府借用英法侵略者组织的“洋枪队”,起用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第4课洋务运动14.1 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2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A主张: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4.3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61年,由奕担任总理大臣,它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A第4课洋务运动24.4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B(1)开办军事工业(“自强”为口号)李鸿章,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2)兴办民用工业(“求富”为口号)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第一个民用企业。
(3)筹建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北洋舰队。
(4)培养新式人才开办新式学堂:奕訢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4.5 洋务运动的影响评价:B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只是学习西方科技和工艺制造,由于没有改革封建政体制,所以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和早期维新思想 A5.1 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企业产生: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近代企业,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投资设厂,近代民族企业产生。
比如上海开设的发昌机器厂。
5.2 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派留学生第6课甲午战争6.1 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1894年。
A6.2 甲午战争的结果: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A6.3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获设厂权。
《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7课戊戌变法 A7.1 公车上书:(概况)《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举人,上书光绪,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作用)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7.2 《时务报》:以“变法图强”为宗旨,批判顽固派,鼓吹维新。
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7.3 《天演论》:严复,介绍进化论,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主张维新变法。
7.4 百日维新:德国强占胶州湾后,1898年,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维新思想的君主立宪政治主张没敢提出),改革触犯了顽固派利益,慈禧发动政变,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义。
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维新派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促使中国从改良道路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戊戌变法评价:维新派看到了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社会制度: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但变法急于求成,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最后变法因顽固派发动政变而失败。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1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A: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并将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随后俄、英、法、日等国开始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形成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8.2 “门户开放”政策:A(背景)由于美国没有参与瓜分中国狂潮,1899年,美国提出,承认各国在华既得利益,主张“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开放市场。
(影响)美国获益,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促成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8.3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 A在瓜分狂潮背景下,中国下层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发动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900年,英、俄、日、法、徳、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义和团运动),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4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内容:向11国赔款4.5亿两;划定使馆区;拆除大沽和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沿线驻兵;惩办义和团,严禁中国人反帝;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辛丑条约》的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9课清末新政A9.1 新政的举措: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9.2 “预备仿行宪政”、“皇族内阁”:20世纪初,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成立“皇族内阁”,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最终导致民众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
第10课辛亥革命110.1 兴中会的成立:A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10.2 同盟会的成立及意义:B(1)成立:1905年,在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民族”“民权”“民生”,确定“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纲领。
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意义: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第10课辛亥革命210.3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
A1912年,民国元年。
10.4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A10.5《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10.6 1912年2月,清帝宣统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统治。
袁世凯,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0.7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C(成功之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促进社会习俗的变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一些有利条件。
(失败之处)没有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促使中国先进分子另谋救国救民道路。
一战(20世纪初)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2、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3、巴尔干成为双方争夺焦点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882 意大利加入德奥联盟,“同盟国”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法俄联盟为标志1892年1904年英法俄“协约国”形成欧洲的“火药桶”,“柔软的下腹部”——巴尔干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战略地位重要。
两大军事集团多次地域冲突: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两次巴尔干战争。
导火线关键词: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萨拉热窝1914年7月28日宣战顺序:奥匈—俄德法英(饿得发硬)战役先后顺序:马恩河—坦能堡—索姆河—凡尔登“凡尔登绞肉机”从此,德军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俄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9日德皇退位。
一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影响: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政府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历时四年零三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
美英法主导。
美国总统威尔逊重视国际组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保证欧洲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凡尔赛和约》第一部分:国际联盟和约第二部分:对德和约(总述:严惩德国,建立国联)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维持了欧洲、中东、非洲(地中海沿岸)的稳定。
1921年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商讨亚太地区的政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1、美英日法《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
2、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协定》。
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3、《九国公约》,保证中国门户开放。
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
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战后:英国的世界霸权遭美国挑战,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
本土和自治领矛盾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组成英联邦《威斯敏斯特法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