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沟通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第十一章 沟通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第十一章沟通
思考题参考答案
1.阐述政治沟通三种主要含义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1)政治传播,一种政治信息、思想和态度的劝服性语言传播活动,主要关注社会系统的政治传播,普通公众被视为政治传播活动的受众。

(2)政治沟通,指的是政治系统进行输入—输出的工具,主要关注政治系统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机制,不涉及社会系统内部的政治沟通或传播。

(3)政治交往,政府与公众基于公共性和相互理解的对话协商,强调公众参与、公共精神,关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沟通程序。

政治传播以传播效果为评判标准,政治沟通以信息对称为评判标准,它们构成政治交往活动的基础。

政治交往不仅要求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以及信息的对称和真实,更包括了对政治合法性的价值诉求以及基于政治正当性的规范程序。

2.结合现实,阐述非正式沟通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1)正式沟通,是指在政治生活中,通过正式的组织、合法的程序和公开的通道进行的政治沟通。

(2)非正式沟通则常常以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网络为基础,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合法程序。

(3)非正式沟通传播速度快,正式沟通则相对较慢;非正式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正式沟通在传播速度上的不足,且沟通成本常常比正式沟通要低。

(4)非正式沟通往往会导致信息失真和歪曲,并且政治沟通者不需负相关法律责任,因此容易成为舆论操纵的工具,误导信息接受者进而导致决策错误。

3.在政治沟通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信息的真实性?
(1)信息发送与接受方编码与解码方式的差异。

(2)信息传输通道的过长、过窄。

(3)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4)信息处理分析的“时延”掌握不当。

(5)信息处理者的主观意图与偏好。

4.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政治沟通?
(1)网络的兴起与发展,为政治沟通提供了新的技术与平台。

(2)网络政治沟通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比传统媒体更具生命力。

(3)“网络问政”、“政治博客”等网络政治沟通方式,在公共政策制订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网络政治沟通还有待规范化和程序化,如何平衡网络政治中的言论自由和政府规制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5)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导致网络政治中公民身份与责任的相对模糊,政治操纵、舆论煽动变得更隐蔽,非理性的政治情绪更难控制。

5.结合我国国情,阐述构建和完善民意表达的渠道与方式。

(1)健全和完善现有的上访、听证和政治协商制度。

(2)探索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参与。

(3)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网络民意表达平台。

(4)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大学研究机构、民间咨询机构的中介作用。

6.举例说明政治沟通的主要作用。

(1)塑造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现代政治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政治沟通是政府获得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为提升政治信任、整合政治文化、促进政治社会化。

(2)保障公民权利。

公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现代政治社会的主要组织原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政治沟通既是公民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其保障机制。

(3)提高政府能力。

政府作为公共组织发挥功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政治沟通的运作过程。

政治沟通是政府能力和有效运作的基础,主要体现为增进政府回应性、促进科学决策、提升政府执行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