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3(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总题数:50,分数:50.00)1.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A.IgM/IgG∙B.补体∙C.NK细胞∙D.吞噬细胞∙E.T细胞(分数:1.00)A.B.C.D.E. √解析:2.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的原理是因为SRBC可与( )∙A.B细胞的BCR结合∙B.Th细胞结合∙C.TC细胞结合∙D.与所有T细胞结合∙E.与人外周血表达CD2的T细胞非特异性结合(分数:1.00)A.B.C.D.E. √解析:3.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病人的皮损部位活体组织学检查,其特点为( )∙A.动脉壁有Ig和补体沉积∙B.表皮坏死∙C.水肿∙D.中性粒细胞浸润∙E.小血管周围有单个核细胞浸润(分数:1.00)A.B.C.D.E. √解析:[解析] 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致敏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反应。
4.可用于检测外周T细胞总数的CD分子是( )∙A.CD1∙B.CD2∙C.CD3∙D.CD4∙E.CD8(分数:1.00)A.B.C. √D.E.解析:5.属于TCRγ链可变区的编码基因是( )∙A.D基因∙B.Cμ基因∙C.J基因∙D.Cγ基因∙E.Cδ基因(分数:1.00)A.B.C. √D.E.解析:6.BI-B细胞抗体应答的特点是( )∙A.可针对TD-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B.针对TI-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C.诱导产生抗体为IgG∙D.具有免疫记忆∙E.作用时间长(分数:1.00)A.B. √C.D.E.解析:7.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有关抗体正确的是( )∙A.第1抗体为羊抗人Ig∙B.第2抗体为人Ig∙C.第1抗体兔抗人Ig∙D.第1抗体为人Ig,第2抗体为羊抗人Ig∙E.第1抗体为人Ig,第2抗体为荧光或酶标记的羊/兔抗人Ig(分数:1.00)A.B.C.D.E. √解析:8.乳糜泻病人与下列哪种HLA抗原呈关联( )∙A.HLA-B17∙B.HLA-B8∙C.HLA-DR2∙D.HLA-DR3∙E.HLA-B35(分数:1.00)A.B.C.D. √E.解析:9.中性粒细胞的下列哪种特性使其能从骨髓进入血液循环( )∙A.杀菌∙B.吞噬∙C.变形性∙D.趋化∙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C. √D.E.解析:10.下列哪种属于免疫抑制剂( )∙A.左旋咪唑∙B.转移因子∙C.卡介苗∙D.西咪替丁∙E.氮芥(分数:1.00)A.B.C.D.E. √解析:11.SCID的主要表现是( )∙A.细胞免疫缺陷∙B.体液免疫缺陷∙C.吞噬细胞缺陷∙D.补体缺陷∙E.体液和细胞免疫均缺陷(分数:1.00)A.B.C.D.E. √解析:12.定量检测病人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常用的方法是( )∙A.间接血凝试验∙B.双向琼脂扩散∙C.单向琼脂扩散∙D.外斐试验∙E.ELISA(分数:1.00)A.B.C. √D.E.解析:13.性连锁高IgM综合征是由于( )∙A.T细胞缺陷∙B.B细胞免疫功能缺陷∙C.体液免疫功能低下∙D.活化T细胞CD40L突变∙E.白细胞黏附缺陷(分数:1.00)A.B.C.D. √E.解析:14.C5a具有的生物学活性是( )∙A.促C3转化酶形成∙B.趋化作用∙C.参与膜攻击单位的形成∙D.调理作用∙E.促CT酯酶形成(分数:1.00)A.B. √C.D.E.解析:15.具有抗肿瘤效应的第一道防线是( )∙A.TC细胞∙B.中性粒细胞∙C.TH细胞∙D.B细胞∙E.NK细胞(分数:1.00)A.B.C.D.E. √解析:16.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时间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第4~5病日开始出现,第7~10病日达高峰∙B.第3~24病日开始出现,第5~7病日达高峰∙C.第2~3病日开始出现,第3~5病日达高峰∙D.第1~2病日开始出现,第3~4病日达高峰∙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 √B.C.D.E.解析:17.DTH反应( )∙A.去除补体可以增强∙B.可经血清被动转移∙C.依赖于T细胞∙D.抗体可以增强其反应∙E.去除巨噬细胞可以增强(分数:1.00)A.B.C. √D.E.解析:18.抵御对化脓性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是( )∙A.单核细胞∙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TCRγδ+细胞∙E.肥大细胞(分数:1.00)A.B.C. √D.E.解析:19.要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的生长激素,采用的最佳免疫检测法是( )∙A.免疫荧光法∙B.免疫酶标记法∙C.细胞毒试验∙D.放射免疫测定法∙E.补体结合试验(分数:1.00)A.B.C.D. √E.解析:20.体细胞突变主要发生在( )∙A.B细胞发育阶段∙B.T细胞分化阶段∙C.成熟T细胞阶段∙D.B细胞介导免疫应答阶段∙E.淋巴样造血干细胞阶段(分数:1.00)A.B.C.D. √E.解析:21.可形成不完全吞噬的吞噬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B.中性粒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γδT细胞∙E.NK细胞(分数:1.00)A.B.C. √D.E.解析:22.CIM分子存在于( )∙A.TH1、TC细胞∙B.TS、TC细胞∙C.TH0、TH1、TH2细胞∙D.所有成熟T细胞∙E.肥大细胞(分数:1.00)A.B.C. √D.E.解析:23.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嗜碱性粒细胞颗粒的化学活性物质( )∙A.组织胶∙B.慢反应物质∙C.碱性磷酸酶∙D.血小板活化因子∙E.以上都是(分数:1.00)A.B.C. √D.E.解析:24.APC细胞与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Ⅱ类分子限制的是( )∙A.病毒感染细胞与TH细胞∙B.病毒感染细胞与TC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和TH细胞∙D.肿瘤细胞与TH细胞∙E.肿瘤细胞和TC细胞(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MHC-Ⅱ类分子主要是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上。
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递呈,在组织或器官移植过程中,MHC-Ⅱ类分子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靶抗原。
在免疫应答中,MHC-Ⅱ类分子主要是协调免疫细胞之间的循环作用,调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25.α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典型代表是( )∙A.IL-1∙B.IL-2∙C.IL-3∙D.IL-4∙E.IL-8(分数:1.00)A.B.C.D.E. √解析:26.可采用免疫增强治疗的疾病是( )∙A.超敏反应∙B.移植排斥∙C.炎症∙D.自身免疫性疾病∙E.肿瘤(分数:1.00)A.B.C.D.E. √解析:27.骨髓移植的主要作用是( )∙A.抑制实体肿瘤生长∙B.治疗自身免疫病∙C.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D.治疗病毒感染∙E.治疗排斥反应(分数:1.00)A.B.C. √D.E.解析:28.与嗜酸性粒细胞无关的趋化因子是( )∙A.C3∙B.C2b∙C.C567∙D.正常血清∙E.以上都是(分数:1.00)A.B. √C.D.E.解析:29.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中引起组织损伤作用最强的细胞是( )∙A.T细胞∙B.中性粒细胞∙C.血小板∙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分数:1.00)A.B. √C.D.E.解析:30.TCR、BCR可变区基因重排的机制是( )∙A.7-12-9与7-12-9环出∙B.7-23-9与7-23-9环出∙C.7-12-9与7-23-9环出∙D.7-12-9与9-23-7环出∙E.内含子之间环出(分数:1.00)A.B.C.D. √E.解析:31.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该抗体属于IgM∙B.该抗体可被含有Forssman抗原组织吸收∙C.该抗体与正常人血清中Forssman抗体不同∙D.该抗体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高峰为2~3周∙E.该抗体持续时间为3~6个月(分数:1.00)A.B. √C.D.E.解析:3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出现高峰和持续时间是( )∙A.出现于发病后1周内,高峰2周内,持续时间1~3个月∙B.出现于发病后1~2周内,高峰为2~3周内,持续时间3~6个月∙C.出现于发病后2~3周内,高峰为3~4周内,持续时间6~9个月∙D.出现于发病后3~4周内,高峰为4~5周内,持续时间9~12个月∙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 √C.D.E.解析:33.CD28分子的配体是( )∙A.LFA-1∙B.ICAM-1∙C.MHC-I∙D.TCR∙E.B7/B27(分数:1.00)A.B.C.D.E. √解析:34.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可表现为( )∙A.细胞免疫功能缺陷∙B.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C.体液免疫功能低下∙D.巨噬细胞缺陷∙E.NK细胞活性低下(分数:1.00)A.B. √C.D.E.解析:[解析]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激素与胸腺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促进T细胞分化成熟,发挥细胞免疫功能,并辅助调节体液免疫。
35.患者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滴度为1:224,用豚鼠肾吸收后为1:56,用牛红细胞吸收后为0,可以辅助诊断( )∙A.血清病∙B.霍奇金病∙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D.病毒性肺炎∙E.冷凝激素综合征(分数:1.00)A.B.C. √D.E.解析:36.B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于( )∙A.早期祖B细胞∙B.晚期祖B细胞∙C.不成熟B细胞∙D.成熟B细胞∙E.浆细胞(分数:1.00)A.B.C. √D.E.解析:37.人HIA-DQ基因位于( )∙A.第6号染色体∙B.第17号染色体∙C.第2号染色体∙D.第15号染色体∙E.第22号染色体(分数:1.00)A. √B.C.D.E.解析:38.临床使用胎盘丙种球蛋白的副作用是( )∙A.容易引起超敏反应∙B.抗病毒感染∙C.容易引起肿瘤∙D.容易造成病毒感染∙E.容易引起自身免疫病(分数:1.00)A.B.C.D. √E.解析:39.MCP-1可趋化哪类细胞( )∙A.活化T细胞∙B.B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纤维母细胞∙E.树状突细胞(分数:1.00)A.B.C. √D.E.解析:40.巨噬细胞向T细胞提呈抗原肽的分子是( )∙A.MHC-Ⅰ类分子∙B.MHC-Ⅱ类分子∙C.MHC-Ⅲ类分子∙D.FcγR∙E.C3bR(分数:1.00)A.B. √C.D.E.解析:41.免疫学诊断方法的敏感性是指( )∙A.在已知阳性者中检测出阴性的百分率∙B.在已知阳性者中检测出真阳性的百分率∙C.在已知阴性者中检测出阴性的百分率∙D.在已知阴性者中检测出阳性的百分率∙E.以上均不是(分数:1.00)A.B. √C.D.E.解析:42.执行着细胞免疫排斥同种异体移植物和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效应细胞的是( )∙A.细胞毒性T细胞∙B.辅助性T细胞∙C.抑制性T细胞∙D.调节T细胞∙E.以上都是(分数:1.00)A. √B.C.D.E.解析:43.防止对某种食物再次过敏的最好方法是( )∙A.脱敏∙B.食用后服用抗过敏药∙C.进行过敏反应试验∙D.避免吃这种食物∙E.食用烹调好的这种食物(分数:1.00)A.B.C.D. √E.解析:44.趋化物质的抑制物对进人体内的肺炎球菌,经过下面哪种作用后才能被中性粒细胞吞噬( )∙A.趋化作用∙B.调理作用∙C.杀菌作用∙D.黏附作用∙E.中和作用(分数:1.00)A.B. √C.D.E.解析:45.在中性粒细胞间接趋化作用的物质中,可裂解C3为C3a、C3b的物质是( )∙A.抗原抗体复合物∙B.组织蛋白酶∙C.病毒感染细胞∙D.溶酶体的蛋白酶∙E.以上都可以(分数:1.00)A.B. √C.D.E.解析:46.一个8个月婴儿,反复发生革兰阳性细菌感染,最可能的原因是( )∙A.母体未在妊娠期内传递给他足够的免疫力∙B.婴儿患新生儿溶血症∙C.婴儿补体缺陷∙D.对母乳过敏∙E.以上均不是(分数:1.00)A.B.C. √D.E.解析:47.抗组胺物质可以( )∙A.使平滑肌收缩∙B.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C.抑制白三烯作用∙D.稳定嗜碱性粒细胞∙E.拮抗组胺(分数:1.00)A.B.C.D. √E.解析:48.可使靶细胞膜发生轻微损伤的补体组分是( )∙A.C3b∙B.C56789∙C.C567∙D.C9∙E.C5678(分数:1.00)A.B.C. √D.E.解析:49.经各种机制作用,一个个体内可产生的BCR.多样性可高达( )∙A.1010∙B.1012∙C.1014∙D.1015∙E.1016(分数:1.00)A.B.C. √D.E.解析:50.应用肽疫苗或T细胞疫苗的理论依据是( )∙A.不同HLA分子可选择性地结合具有不同锚定位的锚定残基∙B.同一HLA可结合多种抗原肽∙C.一种HLA等位基因产物只能识别一种抗原肽∙D.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可识别和结合相同的锚顶残基∙E.以上均错(分数:1.00)A.B.C.D. √E.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