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提纲绪论一、“文献”的含义二、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第一章 目录一、目录的含义二、书籍的分类三、官修书目四、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五、私家书目六、专门书目第三章 校勘一、校勘的起源二、校勘的重要性三、校勘的条件四、校勘的依据五、校勘的方法六、校勘的态度第五章 辨伪一、伪书产生的原因二、辨伪的产生三、唐宋的辨伪成就四、明代的辨伪成就五、清代的辨伪成就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甲骨文1.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第二章 版本 一、版本的含义 二、版本的源流 三、版本的要素 四、版本的价值 第四章 注释 一、传 二、章句 三、注 四、集解 五、疏与正义 六、笺 第六章 辑佚 一、典籍散亡的原因 二、辑佚的产生与发展 三、辑佚的来源 四、主要的辑佚著作 五、辑佚的困难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2.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3.编年体:基本特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时、月、日顺序排比记述史事。
内容以叙事为主,兼载人物和言论;叙事方法以顺叙为主,间或追叙往事、预述后果。
其最大优点是对同一时间内各方面的大事能兼载并蓄,上下若干年的历史进程如线串珠,既便于考察一代之兴衰,也便于纵观一时之大势,而且,“理尽一言,语无重复。
”编年体在中国历史文献众多体裁中最先形成,使用也最普遍,它既是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也是历代起居注、日历、时政记,实录等记注性文献常用的体裁。
4.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
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
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
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5.九通:《通典》等十种通史性的典章制度书籍的总称。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代乾隆年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并称九通。
二、《尚书》1.《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故秦博士济南伏胜口授29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文帝时晁错用汉隶写定,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除《书序》外,《今文尚书》实际只有28篇。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2.《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9篇,也称《古文尚书》。
此书流传颇久,到宋代吴棫、朱熹等对它有过怀疑,明代梅竟直斥其伪书。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故引用时必须谨慎对待。
二、《尚书·牧誓》译文:时当甲子这天拂晓,周武王及早来到商都郊外一处名叫牧野的地方,举行战前誓师。
周武王左手握定黄灿灿的圆口大斧,右手持住白晃晃的带穗军旗,高声说道:“远道辛苦了,将士们!”周武王率众宣誓说:“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众官员: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各路将士。
高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矛,跟我参加宣誓。
”周武王接着说:“古人有句常言道:‘母鸡不报晓,母鸡要是报晓,家就败尽了。
’可是如今这个商王受,却一味听信妇人的谗言;轻蔑地抛弃掉祭天祭祖的大礼,根本不闻不问;漠视丢掉同宗的长辈和兄弟,一概不加进用,竟然庇护、提拔、信任、使用那些身犯多种罪行而逃避法网的人,把他们封为大夫卿士,使这群害群之马在宗族百姓中逞凶狂,在国都内外干坏事。
现在我姬发,恭敬地执行天帝对商纣的惩罚。
今天这场战斗,在进攻中不超过六七步,就要停下来把队伍整顿一下。
勇士们,努力吧!在交锋中不超过四五个回合、六七个回合,就要停下来,把动作整齐一下。
努力吧,勇士们!你们要以威武雄壮为荣,象虎豹熊罴那样勇猛顽强,冲到商郊大战一场。
不要拒绝那些能够主动投降的人,好让他们掉转头来帮助我们。
努力吧,勇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我就要对你们处以死刑。
”重点词语:1.昧爽:昧,暗;爽,明;指天将明未明的时候2.誓:誓师3.杖:持4.秉:拿着。
5.麾:指挥6.冢:大7.御事:御,治;即治事之臣8.称:举9.比:相比次,即排列10.索:同素,即空、散、尽 11.厥:其,表指示作用 12.昬弃:同泯,即尽、灭。
湣弃,同泯弃。
13.答:即对、报 14.迪:进用 15.是(崇是长):助词,无义 16.愆:即过17.勖:勉18.伐:即刺杀 19.齐:使……整齐,即整顿(阵容) 20.御:强暴21.克:即杀三、《逸周书·克殷解》史志目录:指正史中的典志、艺文志及各种补史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第一部正史目录。
在正史中,还有六部史书有《艺文志》或《经篇志》,即:《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这五部正史目录,以《隋书·经籍志》影响最大。
史志目录除上述几种以外,《清史稿·艺文志》亦属史志目录。
考竟源流,故历代学者,颇为重视,详加研究,并为缺少《艺文志》或《经籍志》的正史,补作《艺文志》49种,使许多书籍,得以考见。
私家著名的还有南宋郑樵《通志·文略》和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1)官修目录:历代官修目录,今存不多。
计为: ①汉《七略》残②宋《崇文总目》残③明《永乐大典目录》④明《文渊阁书目》⑤清《四库全书总目)⑥清《天禄琳琅书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库全书总目》。
(2)史志目录:历代正史原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共7种:①汉书·艺文志1卷②隋书·经籍志4卷③旧唐书·经籍志2卷④新唐书·艺文志4卷⑤宋史·艺文志8卷⑥明史·艺文志4卷⑦清史稿·艺文志4卷南宋郑樵《通志》的《艺文略》8卷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经籍考》76卷(3)私家目录:宋代私家目录: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20卷(衢本)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22卷③尤袤《遂初堂书目》1卷【明代著名私家目录:①朱勤美《西亭中尉万卷堂书目》16卷②叶盛《箓竹堂书目》6卷③李廷相《李蒲汀家藏书目》2卷④陈第《世善堂藏书目》2卷⑤晁瑮《宝文堂分类书目》3卷等】二、谈谈你对目录学的看法“目录”的本意是指一种书籍的“篇目”和“叙录”。
“篇目”就是这一书籍的各篇题目,“叙录”就是它的内容提要。
“目录学”就是研究以目录、索引等方式概略地认识文献与简明地记录、揭示、报道文献的学科。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皇宫藏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摄其指意,录而奏之。
”是说刘向每整理完成一种书籍,都要逐条记下它的篇目,提取它的内容要旨,叙述记录而上奏。
随着书籍结构的发展演变,目录的含义有所改变,常指书名、篇目、提要三项。
而对一种古籍的著录内容,则要求包括书名、作者、篇卷、版本、存佚、真伪等项。
目录学对于史学研究有重要作用,可探究学术源流、考辨书籍真伪、鉴别版本优劣、核实典籍聚散等,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就谈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
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清代江藩也明白指出:“目录者,本以定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为易学而成功且速矣。
”(结合自己对目录学的理解发表感想)三、《克殷解》译文周军用兵车三百五十辆,在牧野摆开阵势。
殷纣王督军迎战,周武王派遣姜尚和百夫长前去挑战。
武王已经誓师完毕,凭借勇士和战车冲入商军,商军兵败如山倒,殷纣王逃入国都城内,只身登到鹿台上,用美玉遮蔽住身体,在火中自焚而死。
周武王于是手擎大白旗来指挥从征诸侯,诸侯全都叩头迎拜。
武王于是拱手作答,表示慰抚。
商朝庶民和大小官员也都在国都城外敬候大驾。
从征诸侯见此情景,一齐向前祝贺说:“这是上天赐福哇!”又接连两次恭行拜贺大礼。
武王一一回拜答谢。
在众人的簇拥下,武王第一个乘车进入殷商国都,前往纣王的住所,远远向鹿台纣王自焚的地方连射三支箭,然后下车登台,用轻吕这把宝剑刺击纣王的尸体,用青铜大斧砍下纣王的头颅,命令把它悬挂在大白旗上示众。
转身又前往妲己等两个宠妾的居室,两个宠妾已悬梁自尽,周武王又向两具吊在空中的女尸射了三支箭,仍用轻吕这把宝剑从右侧刺击二女尸体,改用黑色大斧砍下她们的脑袋,命令悬挂在小白旗上示众。
杀纣斩妃之后,武王从纣王宫室中走出来,在广场对周军进行检阅。
第二天,开始清理道路,整修社庙和商纣王的宫室。
到了举行开国大典的预定日期,百夫长肩扛帛制白旗在武王前面开道。
叔振奏请拜受上天赐予的嘉命,又陈列仪仗车队。
周公手握大铜斧,毕公手握小铜斧,左右夹护武王。
散宜生、泰颠和闳夭也都手持轻吕宝剑,在社庙入口监察,并指派卫士在各个部位严加防护。
武王进入社庙,在后土神位的左侧入座,群臣都跟在后面站定。
毛叔郑手捧明水,卫叔封主持礼仪,召公奭拿着币帛,师尚父牵着祭祀用的牛羊。
尹逸宣读祭神册文说:“殷朝的最后一位子孙受德,迷失了祖先成汤的英明之处。
玷污抛弃天神地祇,不予祭祀,昏庸残暴地对待商朝境内的宗族百姓,他的显著罪行被苍天上帝知道了。
”武王听到这里,赶紧起身,接连两次叩头拜谢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