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五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一)导学案
编写:宋大川 审核:蓝恭栓 时间:2011-11-11
【教学目标】
1 2 3 4
总结: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 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因此,今天的地 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外力作用的相 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
在广阔的 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 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
不过一 般地
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地质构造及其 形成的地表形态;运用流水、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 表形态的塑造。
难点: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请阅读P36“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 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填表:
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③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至削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二、(一)外力作用
【提问】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在侵蚀一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阅读P41 “冰川的力量”。
2、与小组同学讨论后,完成下表: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阅读课本P36- P38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 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然后小结如下: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六大板块示意图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 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 图在图上查找各板
块的名称和范围)。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 地带。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4)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 形成地球表面 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 大高原。
欧
羌
枫 块
板
印
极
块
块
J S
洲 板 块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
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请同学们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并讨论P37 “活动”问题1、2、冋时请同学们总结冇何X範问Z处.
分组讨论井总结.
1 .題:
(1)
(2)
(3)
2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