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及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及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水溶液及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课时一]第§-1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1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

――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学习目标: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及溶液三者的关系;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1.溶液的组成;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3.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堂学习:一、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溶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使用溶液时,人们往往需要知道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各种物质的质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问题情景]你知道下列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食盐水、糖水、碘酒、酒精的水溶液、汽水[[师生整理] 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组成。

[教师设疑]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哪些?2、常见的溶剂是什么?[小结]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2.常见的溶剂的是水。

除特别说明外,一般人们所说的溶液都是说溶液。

[教师讲解]其实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因为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构成它们的微粒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设疑] 当溶质和溶剂混合混合后,讨论下列有关量的关系?1.10克NaCl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所得溶液质量 110克食盐水;2.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 20Ml的酒精溶液;3.某食盐水的密度为1.04克/毫升,现取100毫升的该食盐水,则该溶液的质量 104克。

[师生总结] 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1.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2.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3.溶液的体积不能是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活动及探究] 课本P158的活动及探究[教师设疑] 1.请你猜一猜,上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几种表示方法[教师讲解] 在化学上常用溶质及溶液的质量比值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讨论] 利用上述的关系式来讨论以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1. 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全部溶解;2.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部分溶解;3.将某100克食盐水加热蒸发,未有食盐析出;4. 从某100克食盐水中倒出20克溶液后,所剩余8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 将4中所得的20克溶液和80克的溶液再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课堂小结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1.知识及技能: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100%(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2)理解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3)了解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及溶液的“浓”及“稀”的关系。

(4)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5)溶解度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6)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7)了解结晶现象及常用的结晶方法。

2.过程及方法:(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在给制和识别溶解度曲线中培养能力。

(3)在认识到溶液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从平淡的溶液中得到丰富多彩的道理,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观念,认识到事物“量”的重要性及定量思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3)用辨证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3.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结晶方法的应用。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联系生活经验,填空:⑴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

(填“易”“不易”)⑵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

(填“难”“容易”)溶解性的定义:阅读书P166第二节,填空:的能力称为溶解性,它是该物质的性质。

(填“物理”“化学”)【活动探究】活动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⑴分组做P166的活动及探究,后填空:实验1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 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解,两次实验中不同点是,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⑵应用: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活动2: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⑴看P167的活动及探究,填空:实验1的现象,实验2增加了的量,现象是,实验3升高了,现象是。

这些实验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⑵阅读P168第二节,填空: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思考:在上述定义中:①为何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②为何说“饱和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加另一种溶质还能溶解吗?③饱和及不饱和溶液能否相互转化?怎样实现转化?(联系上面实验思考)④怎样识别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活动3: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及溶液的“浓”及“稀”的关系:⑴观看演示实验:a 2克氯化钠及10毫升水混合b 0.1克氢氧化钙及10毫升水混合⑵填空:现象:a 氯化钠溶解;b 氢氧化钙溶解(填“全部”“部分”)结论:a所得溶液是;b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稀”)。

即溶液饱和及不饱和及溶液的浓稀(填“有”“无”)必然联系)。

但在同一溶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稀)课堂小结:1.溶解性是指,及、及等因素有关。

其中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和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2.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可通过改变、、来实现相互转化。

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多少,又可把溶液分为和。

3.判断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④一定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溶解硝酸钾。

⑤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反思及小结】第二课时【复习】⑴溶解性是指,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有⑵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区别的方法是,转化可通过变来实现。

【活动探究】活动1:溶解度的概念⑴阅读P168末二节,填空:溶解性只能笼统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为了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性的强弱,我们用来表示。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定义中强调出溶解度的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⑵阅读P168表6-9,填空:由表中内容可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填“相同”“不同”),溶解度最小的物质是。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是,如果该温度下,溶剂量为50克,则最多可溶解氯化钠克,配成饱和溶液克;如果该温度下,某氯化钠饱和溶液272克,则含有溶剂克,氯化钠克。

⑶练习:判断下列说法对错:①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②硝酸钾溶液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③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

④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⑤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⑥在20℃时,100克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钠10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⑦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即100克溶液中含有31.6克硝酸钾。

⑧20℃时,136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36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⑨20℃时,5克A放入50克水中溶解达到饱和,0℃时,5克B放入100克水中溶解达到了饱和,则A比B的溶解能力强。

【拓展】溶解性及溶解度的关系活动2:溶解度曲线:⑴阅读P168末节,填空:由影响物质溶关解性的因素,你认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解度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⑵P169活动及探究:以P169表6-10为依据,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在书P169画)⑶阅读P169末节,填空: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出,比较,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随温度变化情况不同: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如;少数固物质的溶解度体随温度升高不明显,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⑷练习:根据书P169图6-17,完成下列填空:①图中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影响最小的物质是;②在0℃时,图中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③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克;80℃时140克硝酸钠溶于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④0℃时,用100克水配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若把溶液加热到70℃(不考虑水的蒸发),从溶液中可析出氢氧化钙约克。

【视野拓展】气体物质的溶解度:⑴阅读P170拓展视野,填空:①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仅及性质有关,还跟和有关。

②当温度不变,随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少,气体的溶解度;当压强不变,随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