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
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
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

――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
学习目标:
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
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
1.溶液的组成;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课堂学习:
一、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溶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
使用溶液时,人们往往需要知道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各种物质的质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
[问题情景]你知道下列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
食盐水、糖水、碘酒、酒精的水溶液、汽水
[
[师生整理] 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组成。

[教师设疑]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哪些?
2、常见的溶剂是什么?
[小结]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2.常见的溶剂的是水。

除特别说明外,一般人们所说的溶液都是说溶液。

[教师讲解]其实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因为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构成它们的微粒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设疑] 当溶质和溶剂混合混合后,讨论下列有关量的关系?
1.10克NaCl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所得溶液质量110克食盐水;
2.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20Ml的酒精溶液;
3.某食盐水的密度为1.04克/毫升,现取100毫升的该食盐水,则该溶液的质量 104
克。

[师生总结] 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
1.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 3. 溶液的体积不能是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活动与探究] 课本P158的活动与探究
[教师设疑] 1.请你猜一猜,上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
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
[学生讨论]
[师生总结] 几种表示方法
[教师讲解] 在化学上常用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值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讨论] 利用上述的关系式来讨论以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1. 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全部溶解;
2. 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部分溶解; 3. 将某100克食盐水加热蒸发,未有食盐析出;
4. 从某100克食盐水中倒出20克溶液后,所剩余8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 将4中所得的20克溶液和80克的溶液再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课堂小结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
100%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4)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5)溶解度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
(6)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7)了解结晶现象及常用的结晶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在给制和识别溶解度曲线中培养能力。

(3)在认识到溶液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平淡的溶液中得到丰富多彩的道理,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观念,认识到事物“量”的重要性及定量思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3)用辨证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
3.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结晶方法的应用。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联系生活经验,填空:
⑴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

(填“易”“不易”)
⑵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

(填“难”“容易”)
溶解性的定义:
阅读书P166第二节,填空:的能力称为溶解性,它是该物质的
性质。

(填“物理”“化学”)
【活动探究】
活动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⑴分组做P166的活动与探究,后填空:
实验1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
是。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 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