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平碉楼与村落

开平碉楼与村落


1、按建筑材料分 、 混凝土楼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清末民 混凝土楼 “石屎楼” “石米楼” 清末民 国时期,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 国时期 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 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 国外进口,造价较高。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 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四、历史作用
• (一)避盗防涝 一 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开平地势 开平地势 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1884年潭江大涝 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 ,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 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 (二)抗日据点 二 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 日战争后期,为阻 止日寇开辟四邑直 通两阳之捷径—— 由新会、江门出广 州,连结成一条由 南路向广州撤退之 交通线,起过一定 作用。其中,以坐 落在赤坎镇腾蛟村 赤坎镇腾蛟村 的南楼最为出名。 的南楼
二、开平碉楼分类
按建筑材料分
石楼
按使用功能分
众楼
夯土楼
居楼
青砖楼
更楼
混凝土楼
1、按建筑材料分 、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 石楼 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 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 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 楼总数的0.5﹪。
1、按建筑材料分 、 夯土楼是用三合土,即黄泥、沙子、石灰按 夯土楼 比例混合拌成,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夯土技术。 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 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 ,占碉楼总数的5.5﹪。
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 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 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 、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 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 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 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 ,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 特有的艺术魅力。
五、开平碉楼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开平碉楼的历史、
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 主动接受外来文化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 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 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 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 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 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 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 心态。
• 1848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 • 1865年 美国西部修建太平洋铁路 • 1868年 美国与清政府签定《蒲安臣条约》 鼓励华人移民
•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 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 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
19世纪末20年代初,“金山伯”(当地人称出国淘 金的人)挣到钱后的三件事: 回家 建房 娶老婆
•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 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 目前 尚存1800多座 多座,分布在 尚存 多座 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 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 把外国 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 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 化相结合的结晶 量之多,建筑之精美, 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 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碉楼博物馆” 碉楼博物馆 。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 或火攻;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 铁板窗门。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 民的攻击点。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 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 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 燕子窝 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 敌;
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 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 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 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 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 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 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 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 “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 1912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 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 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 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 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 、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 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 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2、按使用功能分 、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 众楼 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 。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 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 碉楼的26﹪。
2、按使用功能分 、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 居楼 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 ,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 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 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 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 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 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 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 穹顶、 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 穹顶 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 ,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 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 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 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样。这些不 同的建筑造型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 方。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 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38处,位居世界第三。
一、历史背景
• 南楼 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 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 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 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 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 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
六、开平碉楼的现状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
PPT制作、讲解:周蓉 PPT制作、讲解: 制作 资料搜集整理: 资料搜集整理: 李杰龙 陈润景 唐美琪 何永胜
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 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 ,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 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 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 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 ,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 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华侨文化的重要承载物
一、开平碉楼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开平碉楼的分类
目 录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四、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
五、开平碉楼的价值
六、开平碉楼的现状
•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 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 广东省开平市 防卫、 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 防卫 居住和中西建 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三 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 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1937年8月18日, 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 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 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 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 入新的阶段。
• 源源不断的海外资金大量流入,侨眷的衣食 住行水平大大提高,生活富裕起来,很多华人 归国成家,买地建成了被当地百姓称为“庐” 的建筑。
• 开平特殊华侨文物:金山箱
在匪风炽盛 匪风炽盛的日子里, 匪风炽盛 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 为防贼患 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 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的 中西合璧 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 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 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 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 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 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2、按使用功能分 、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 更楼 ,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 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 。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 的12%。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 居高临下地防御;
1、按建筑材料分 、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 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 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 红砖 期当地烧制的青砖 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 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 青砖 近代的红砖 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 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目前开平现 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 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 退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自 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 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 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 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 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 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 誓与南楼共存亡 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 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 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 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 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