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平碉楼申遗后的困境与对策

开平碉楼申遗后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开平碉楼申遗“后时代”发展困境及对策
摘要:“开平碉楼与村落”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其开发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碉楼的开发仍未摆脱“门票经济”的套路,碉楼开发未形成规模效应,成了“半日游”。

留不住人,是碉楼开发中的难言之痛。

本文旨在指出分析现存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开平碉楼;困境;开发对策
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20世纪初。

据说,历史上开平有 3000 多座碉楼,被民间称为中国碉楼之乡。

根据开平市有关部门的三次普查、统计,开平现存碉楼 1833 座,分布于全市 18 个镇,主要集中在塘口、百合、赤坎、蚬岗和长沙五个镇。

2007 年 6 月 28 日,“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载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于不少景点来说,成为世界遗产就意味会带来大量的旅游收入以及更好的旅游保护与开发。

但开平碉楼申遗成功后,碉楼的开发与保护竟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存在着资金缺乏、托管难和开发不足等问题本文旨在指出分析现存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平碉楼申遗后所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第一,省级政府重视不够,资金严重缺乏。

三年前,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人欢欣鼓舞。

但谁也没料到,多年后,碉楼的保护竟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

如今碉楼保护的资金缺口高达2.3 亿元,全部 1833 座碉楼中只有 37 座政府托管。

由于资金不足,很多碉楼的维修整治进展缓慢,无法落实。

对于碉楼保护,开平市文物局连叹“压力大”。

3 年来,开平投入碉楼保护的费用都在 300 万元以上。

按照当年申报时做出的承诺,每年投入 2000 万元用于维修、保护,仅由开平一个县级城市承担,负担太重。

相比福建土楼,尽管比开平碉楼晚一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却开发得很好,经济效益很明显。

因为福建在举全省之力推广福建土楼。

而开平碉楼则是仅由开平——一个县级市的财力、物力来发展碉楼。

旅游业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没有大量的资金注入,高产出是不可能的。

如果能举全省之力来开发开平碉楼,结果应该会更好。

第二,旅游项目单一,旅游开发不足。

开平碉楼虽贵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其在旅游开发中难度很大。

首先,1800 多座碉楼不均匀分布在开平 15 个镇 1659 平方公里土地上,非常分散,不利于连片开发。

因条件不成熟,目前只开放
了自立村、马降龙、锦江里、三门里四个景点。

另外,旅游项目相对单一,碉楼大同小异,不少游客看了这一座就不想去看下一座了,形成了“碉楼游”只是半日游,看完了就走的状况。

“食、住、行、游、购、娱”中的“住、购、娱”等都跟不上,旅游开发不足。

第三,文化宣传不足,未能张扬其文化内涵。

由于资金实在紧张,2008 年的旅游宣传经费只有 60 万元。

碉楼背后所体现的建筑文化和华侨文化至今仍未能普及。

开平碉楼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未能传播为大众所了解。

有些游客看到开平碉楼后会失望,不能了解开平碉楼所要关注的并不是房子的本身,而是它背后的建筑文化和华侨文化。

第四,产权的尴尬:九成碉楼为私有
因资金匮乏,碉楼各景点的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

近日,记者走访核心景区自立村、马降龙、立园等几个景点发现,只有自力村刚建好一个停车场,其他景区均无停车场,景区之间也无班车。

配套设施不完善,成了碉楼游的一大硬伤,反过来制约了碉楼对游客的吸引力,形成恶性循环。

缺钱还只是问题之一,产权私有则是另一个隐形“拦路虎”。

1833座开平碉楼中,90%以上是居楼,产权属于户主个人所有,只有少数几栋众楼产权属于公有或集体。

在对碉楼的处置上,当地政府显得力不从心。

即便是平时发现某一栋碉楼需要翻修,也须和碉楼主人协商。

而很多碉楼长期铁将军把门,是否“健康”?只有房屋的主人知道。

“很多碉楼到现在已经传承了4代人,每一代建楼的人又分了很多支。

即便他同意托管,你找到他一个人,他也不能代表其他人。

且碉楼后人分布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你也不可能飞到国外去把每个后人都找齐。

”开平市文物局一位负责人如是解释碉楼“托管难”。

瑞石楼的现状则集中体现了这种管理困境。

瑞石楼高9层,号称“开平第一碉楼”,是众多碉楼中最为壮观、观赏性最强的一座。

但因该楼产权人很多,分散在不同国家,如今,几个产权人对“产权托管”意见不统一,留在国内的两兄弟便自己决定对游客收取参观费用,成为目前开平碉楼中唯一以私人产权形式开放并收费的碉楼。

如今,游客要想参观瑞石楼,必须向兄弟俩缴纳10~30元不等的门票费用。

对此,开平市政府也无可奈何。

二、开平碉楼开发对策
第一,吸引社会资金,多形式筹集资金。

国际上文化遗产的保护一般主要靠民间社会的力量,而在中国,目前还是政府大包大揽。

像欧洲的许多古堡仍属于私人财产,而城堡的维护和开发费用也只能由堡主自己承担,而要完成这项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难度太大了,他们不得不和专门的文物研究机构合作。

如英国的“国家信托基金会”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大型文物、古迹、环境保护慈善机构,成立至今已有逾百年历史。

数据显示,截至 2007 年该会的成员已达 350 万。

因此,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尝试不同的合作模式,譬如模仿国外采取碉楼保护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当然也可以针对碉楼文化的特性,动员海外华侨来筹集开发保护的资金。

另外,也可以通过资源入股,找实力财团合作开发。

第二,加强宣传,彰显旅游文化价值。

开平碉楼旅游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和不可转移性等特点,因此,必须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培育开平碉楼旅游市场,形成开平碉楼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可以摄制专题风光片,撰写文章,突出开平碉楼旅游特色,增加宣传的渲染力;也可以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资源特色,传播旅游形象,展示规划蓝图,采取走出去散发或发行宣传资料(如精美画册、明信片、邮票等),请进来观光旅游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建立华侨史博物馆或蜡像馆,展现华侨艰难创业的历史以及侨乡新貌;建立碉楼民俗风情馆,展示侨乡的风土人情、生产及生活习俗。

选择有代表性的碉楼建筑,建立碉楼模型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其高超的建筑艺术风格。

与旅游部门联手,大力开放侨乡的旅游资源。

对不同建筑风格的碉楼进行分类,设计多条旅游路线,以入住碉楼旅馆为卖点,吸引中外游客。

进行开平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第三,创新开发模式,锻造精品线路。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是华侨文化的见证。

但是,目前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因此,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的大格局中,开平市应科学合理地设置独具特色的碉楼旅游线路,这既能延伸游客消费链,又能快速提升全市旅游业的整体品位和外部形象。

开平要成为一座以碉楼为中心的旅游观光城,就要统一规划旅游线路,在不破坏碉楼景观和周边自然环境的先决条件下,修建道路、停车场、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场所,打造以碉楼文化为亮点的旅游品牌,发展有开平侨乡特色的旅游业。

使游人流连在中西合璧古老艺术之乡中,使游客能尽情浏览观赏、了解并亲身体验碉楼风情和民俗。

同时,碉楼开发模式也要有所创新。

未来碉楼的开发,在留住游客上应该分类进行,既要有高档的娱乐、会展场所,也要有贴近农村生活的生态游乐项目,可以体验侨乡原生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罗玉蓉.《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冷思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林丹彤,卢伟亮.《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旅游经济,2010(5).
3、广东碉楼申遗成功后陷困境,保护金缺口达2.3 亿.广州日报,2010-12-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