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共20分,4小题,每题5分)【主要是理论的要点】二、简答题(共30分,3小题,每题10分)三、论述题(共50分,2小题,每题25分)一、基础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必考】P248-249(1)拉斯韦尔,代表作:《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主要贡献: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总结了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主要贡献: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假说、“两级传播”理论。
(3)卢因,代表性的学术概念:“把关人”主要贡献: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
(4)霍夫兰,代表作:《传播与说服》主要贡献: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符号P36-40(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B.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拉斯韦尔模式(5W)P50-51(1)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
由于这一模式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W ,故称5W模式。
即: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2)这一模式的贡献: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
同时把5W 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3)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既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人际传播——材料分析可能用到.集合行为P84-86(1)定义: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二、媒体分析大众传播的定义P99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1-103(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3)施拉姆的功能观:①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传承);②经济功能(信息买卖、参与市场经济、大众传播就是知识产业);③一般社会功能(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
(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即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拟态环境P113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
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信息环境。
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而且会对现实的客观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拟态环境对后来的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P118-121关于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的著名理论,由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
(1)“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②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综合的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③“热媒介”和“冷媒介”。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这个观点,在于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三、控制分析把关理论(结合实际)P131-134(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即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最早是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
但怀特的“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的“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
(2)“把关”过程的实质:①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②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③传媒的“把关”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课堂讨论】网络时代把关人能否站得住脚?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好像传统媒体的后院被打开了无数个缺口,‘把关’一说无从谈起了,‘把关人’下岗了。
”你对此怎么看?——【网络时代把关人面临的严峻挑战】1、把关人角色被弱化。
网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介”;网络论坛传播更是一种典型的“去中心化”的信息流动。
2、把关的可行性降低。
网络传播信息的迅捷性和无障碍性大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其次,网络论坛的海量信息也导致把关难度加大。
3、把关权的分化。
网民个人、网站编辑、论坛版主、媒体外部组织及环境。
传媒的受控(即控制媒介的主要手段)P136-138第一,政治控制:主要通过控制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国家法律法规控制、限制某些内容的传播,对传媒组织进行扶持等方面实现。
第二,利益集团和经济势力:党团、广告商和媒介垄断组织等背后利益集团或经济实力的控制。
第三,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间接的控制手段,主要通过利益诉求,间接制约媒体市场等途径实现。
第四,社会文化控制:社会价值规范及文化开放程度也会对媒介形成潜在的控制。
第五,媒介组织内部控制:主要通过媒介组织内部规范或行业规范控制媒体从业人员,实质为社会控制的内在折射,即布里德潜网。
第六,媒体从业者的自律:媒介从业人员的自我职业道德约束。
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论)P142-143(1)社会责任论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
(3)原理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四、受众分析几种主要的受众观P155-160(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3)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基本权利:a.传播权;b.知晓权c.传媒接近权分众P161-1651、分众,顾名思义,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2、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1)基本观点:分众不仅体现在受众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呈现出专业化和分众化的趋势。
(2)提出:美国学者J.C.梅里尔和R.L.洛文斯坦,他们在1971年发表的《媒介、讯息与人的新视角》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可以分为“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三个阶段。
使用与满足理论P165-1691、“使用与满足”1)“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1)评价: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五、传播理论【重点】传播效果的含义(双重含义)【名解】P172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魔弹论P176-177魔弹论又称“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1)时间: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3)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4)评价:该观点是错误的。
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认为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意见领袖【名解】P189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向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及其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