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7、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9、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0、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1、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但是也是有差别的。

1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的一般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流通。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动波动。

13、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成本的价值再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14、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移到新展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1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产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6、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7、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跨国公司也叫多国公司,国际公司。

最初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归家中建立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支机构,进行跨国的或者说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润。

18、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的过程。

论述题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1.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2.实践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它的实践性,全面论证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二是它的阶级性,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思主义的特点二、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

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三、唯物辩证法关于度的原理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量的界限。

所谓“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等具体界限,是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度与关节点和临界点有关但不相同。

【度的方法论】(1)掌握度,才能正确把握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才能做到“胸中有数”。

(2)在政治实践中,只有把握住度,即掌握住“适度”的原则,注分寸,掌握火候,严防“过”与“不及”,才能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3)在建设实践中,要求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观点;也要克服只讲质量而不求数量的片面性。

应当坚持质量第一、质中求量、质量统一。

(4)不能把度绝对化。

当事物在其质的范围内还有发展余地时,要善于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不要主观任意地去超越它;但当事物发展受到它的质的严重阻碍时,就要敢于冲破旧的度,促进事物的发展。

(5)实质上这是一个“最佳适度”问题。

所谓“最佳适度”,就是在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内,能够最好地满足人们实践需要的量。

总之,我们应当注意:凡事均有度,失度必失误,不能置之度外。

【量变与质变原理】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事物由于自己内部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量变中有部分质变,量变和部分质变引起根本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变化形式或状态,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性的突变,是对原有事物的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所以二者是不同的、有区别的对立的。

3、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质变和量变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的部分质变。

其中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方法论要求】(1)这一规律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重要的方法。

质、量、度的哲学范畴转化为方法论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最佳适度分析。

(2)这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度的实践意义,掌握最佳适度原则,即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

(3)理论意义第一,量变一定要引起事物的质变,这是普遍必然的。

因此,应当认识质变的必然性,为质变做好准备,即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质变依靠量的积累,在质变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使事物发生合乎规律的质变,应创造条件使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

(4)质量互变规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四、对立统一的原理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它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促成对立面的转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既是客观的、普遍的,又各有其特殊性。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深刻本质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强调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它揭示一切事物内部对立面的又同一又斗争,是一切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与统一原理】1、普遍性,即任何事物内部以及各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任何时间阶段都存在矛盾,概括而言,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多样性,主要是指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区别和联系。

内部矛盾就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就是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能加速或者延缓事物发展进程。

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但是有些特殊场合或阶段,外因也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接近决定性的作用。

3、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与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主次矛盾,是指复杂事物发展过程当中,起决定以及支配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又叫做主流和支流。

是指矛盾内部,起支配作用,决定事物性质的一个方面叫做主要方面。

矛盾的共性和特性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矛盾普遍性。

特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有特殊性,不同矛盾之间有特殊性,矛盾的两个方面有特殊性,同一个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特殊性。

共性寓于特性之中,由特性表达出来。

二者不可分割。

【方法论】1、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直面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即坚持两分法。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坚持重点论,即坚持抓主流抓主要矛盾,但同时也要统筹要矛盾和支流。

4、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重点论和两分法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合。

矛盾的原理还解释和构成了否定之否定原理。

统一与对立的辩证关系(1)同一性为斗争提供了力量、场所、地盘、范围;而斗争性是为了打破统一体,促使矛盾转化。

(2)同一性使事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斗争性使事物具有绝对的变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