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区别与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存在何为第一性或世界本原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2)思维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1)用联系还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发展的观点还是静止的观点。

(3)是否承认矛盾。

9、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0、意识的本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两者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1、物质与运动两者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13、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4、实践的意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7、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19、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45页2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的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2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5、规律的含义: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关系,规律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7、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8、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3)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4)审美关系发现美体验美29、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0、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特点、形式、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相对的。

32、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33、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6、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活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3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5)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6)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9、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

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两者之间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41、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五个方面(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直接动力(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火车头(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43、杰出历史人物四方面(1)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发展的发起者。

(2)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他们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推动作用。

(4)他们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4、个人的历史作用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45、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46、商品的二因素概念和辩证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两者的辩证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47、劳动二因素概念和辩证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4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9、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