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江苏)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江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以江苏为实证分析班级: 国贸11401序号: 9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编写人: 黄韬二零壹陆年六月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带之间以及省际、省内之间的较大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状态。

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1952~1978年)、非均衡发展(1979~1993 年)、区域共同发展(1994~2000 年)、促进苏北大发展(2001~2002年)、沿江开发(2003~2009年)等5个阶段[1]。

但由于地理、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较为显著,这也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省内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其中苏南以沪宁线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

本文主要以GDP为测度,从投资和地理等方面探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并针对这些方面给出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异投资 GDP前言(为什么)关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我们总是试图在寻求解决办法,虽然让区域间实现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但尽力去缩小差异,避免过大的区域间经济差异以保证区域间的居民不存在过大的贫富差距则是必要的。

找到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在仍然保持各区域经济向上发展的同时,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感提高。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放经济,充分调动生产力,例如:若从MPC(边际消费倾向)角度分析,MPC往往随着收入的递增而递减,这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的经济越趋近于平衡(体现在居民间收入更平衡,可用基尼系数衡量),则该地区的消费支出越大,根据凯恩斯乘数理论,则对于该地区的总收入或者说总产出将达到倍增效果。

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在重视地区发展时,不能单一以总量指标来一决高低,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均衡的地区,发展的后力更足。

同时,这也就是写这篇论文的原因。

一.研究区域简介江苏,简称“”,省会,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三角北翼,拥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从南贯北。

公元1667年因东西分置而建省。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12%,人均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

江苏地形以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

2015年,江苏达7976.3万人,居中国第5位。

2015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达87995元人民币[1],居中国各省首位。

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步入“中上等”水平。

二.现状①整体区域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华东经济中心“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成员,依托十分优秀的地理位置,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成为了中国省域经济的标杆。

从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2004年以前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1994),2004-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三次产业划分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03)。

2013年开始,行业分类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三次产业划分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

2005年至2014年的数据可看出江苏省年gdp 增数均大于国家增数(横向比较)。

下面我们再以2014年为例,进行纵向比较:由图不难看出江苏以1%的土地创造出全国gdp 总额的10%以上。

但就是这样的经济强省也存在着相当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差异。

②区域差异现状江苏全省共13个城市,整个省份按经济划分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市);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个城市);苏北: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5个城市)。

并且经济按照苏南(红色)、苏中(蓝色)、苏北(绿色)呈现出3个梯次(以2015年gdp 、人均gdp 为例)。

地级市 2015年GDP (亿元)人均GDP(美元)苏州 14504 21987.53 南京 9720 18995.84 无锡 8518 21040.42 南通 6148 13526.39 徐州 5319 9899.2 常州 5273 18028.92 盐城 4213 9366.98 扬州 4016 14402.36 泰州 3655 12652.81 镇江 3502 17731.61 淮安 2745 9083.44 连云港 2160 7792.56 宿迁21107004.77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江苏省65088597535405849110414253445730982260182174218599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坐标轴标题江苏省不难发现,经济差异是惊人的。

省中虽然同列为全国经济百强市,但从数据来看,尤其是苏南同苏北差异是以倍计算的。

三.探究原因投资、消费、贸易是经济增长的3驾马车,对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往往起到数乘效应[2],而江苏恰恰是吸引投资的主要地区。

故此处我多以投资为侧重点分析差异:①地理差异在早期的经济发展中,地理位置的优劣,往往决定着经济发展(比如往往有江河,大湖泊的地方,早期贸易繁盛,经济发达),而经济的发展指引着人口的走向继而导向着政府宏观政策。

苏南,即苏锡常镇宁,处于长江南侧,以平原带着丘陵地形为主,东依中国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南依浙江。

纵观长江三角洲,除了上海之外,能坐拥长江及长江入海口,京杭大运河交叉水道,且气候适宜,处在三角洲几何中心的地方,除了这里,再无它处!所以这里一时间成为了投资的沃土!以苏州为例(见图),苏州引进外资自1984 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苏州以来,二十几年来,苏州市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

目前已有来自世界116 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在苏州市投资项目,实际运营的外资企业超过 1.6 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体规模达1000 亿美元,约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10%,规模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全市约七成工业产值、四成国税及地税收入、八成对外贸易额均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

近几年来,流入苏州市的外资额还在急剧增加。

2010 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85.35 亿美元,连续多年突破80 亿美元。

其中,苏州市区和昆山地区已连续多年利用外资额在10 亿美元以上,其他地区也都是在亿美元以上。

2011 年苏州完成进出口总额3009 亿美元,仅次于深圳、上海。

[3]而如今的苏州各大工业园区已经一地难求,入驻要求愈发严苛,世界顶级500强的大批高新高科企业代替了早期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企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中和苏北地区。

首先从地理上看,苏中地区的位置尚且不错,但是因为一江之隔,在早期过江隧道和长江大桥不如现在成具规模的时候,想依靠廉价劳动力在扬泰通地区投资制造业供给给需求旺盛的长三角中心区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交通问题,2004年前,横跨苏南苏中通向苏北的长江大桥,全省总共3座(江阴大桥、南京长江一桥、二桥),但因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长江大桥更像是一座通往安徽的大桥,所以早期考虑到距离成本,苏南、上海等地连接苏中、北地区,只会依靠江阴大桥,作为一个祖籍宿迁家住上海的我年幼时对此印象十分深刻!依靠一座桥,联动苏南苏中,简直是妄想,昂贵的过桥费,限时限量的通行政策,给苏中企业的物流成本造成巨大压力,这恐怕也是过去苏中地区经济不堪的重要原因吧。

当然如今苏中经济蒸蒸日上,连通苏南苏中也不再只有江阴大桥,比如2008年苏通大桥(当时的世界最大斜拉桥)的建成,南通不再是“难通”,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排名前20的经济强市。

而苏北可就不如苏中那么幸运了,看地图不难发现,苏北地区没有长江入海口的区位优势了,而且距离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中心区已经有不少距离了(差不多等同于安徽到上海的距离),没有了长江和距离优势,再加之周围确实缺少了像样的大城市,长期以来,苏北成为了江苏的经济洼地,连政府政策也鲜有惠及。

那这样说是不是苏北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当然不是了,苏北最大的优势甚至说特色就是那超长的海岸线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优良深水港:大丰港和连云港。

作为同样坐拥京杭大运河的苏北还拥有着仅次于太湖的中国五大淡水湖—洪泽湖,除此之外,苏北最大城市徐州有着类似“武汉”五省通衢的区位优势。

当然这些优势在过去却成了苏北的劣势,这点在后文将再次提及。

也正因为这地理所谓的“先天不足”,造成了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的经济滞后,这种滞后同时体现在招商引资方面,前面说了,苏州为首的苏南成为了外资的“天堂”,而相比“天堂”,苏中、苏北更像是凡间。

由下图,我们可见,从1992年-2006年的数据显示,单单苏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FDI )长期占据本身就依靠投资而发展的江苏的FDI 总额7成以上[4],以2006年为例,苏中三市,占据22.9%,苏北5市仅仅可怜的6.2%,当然令人欣慰的也有,这一数据逐渐由两极走向中心,随着苏中崛起和苏北振兴,我相信彼此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②环境、政策差异 此处的政策是广义上0.200.300.400.500.600.70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的,指一个地区为吸引投资所做的准备和环境优化。

包括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此处我具体分析部分方面做比较:a.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过程,能引发资源的重新配置,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5]根据前文的中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吸引投资主要还是在第二产业,因此选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有其事实依据。

(由图)我们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比普遍高于苏中、苏北地区。

而往往第二产业发达的地区一般而言都有着相对成熟的配套设施、更便捷的融资环境、更健全制度法规,因此相比苏中、苏北相比苏南地区有着更好的投资环境、并呈现良性循环,这也不得不说是早期苏中、苏北发展滞后带来的恶果。

b.劳动力素质说一个地方劳动力的素质决定这个地方招来的企业层次高低,这一点也不为过。

一个高等教育发达的地方,往往是经久不衰的,因为科研、创新不仅吸引投资,更能创造投资。

经比较后容易发现,江苏省拥有2所985名校,11所211名校,其中苏南地区坐拥其中的2所985名校和10所211名校,而苏中、苏北仅仅1所211(中国矿业大学)坐落在江苏徐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