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
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
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statistical analysis第1章绪论 (4)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1 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 (5)1.2.2 国内研究现状 (5)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7)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及其测算方法 (8)2.1 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8)2.1.1 区域的概念 (8)2.1.2 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8)2.2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 (9)2.2.1 指标体系和衡量方法选择 (9)2.2.2 区域单元和时段选择 (11)第3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 (12)3.1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12)3.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 (13)3.2.1 区域GDP总量 (13)3.2.2 人均GDP (15)3.2.3结论 (19)第4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20)4.1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差异 (20)4.2 资本因素与区域经济差异 (20)4.3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异 (21)4.4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与区域经济差异 (21)4.5市场化程度与区域经济差异 (22)4.6政策因素与区域经济差异 (22)第5章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24)5.1因势利导,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24)5.2创建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改善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24)5.3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5)5.4在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以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26)5.5加快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26)参考文献 (28)第1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被誉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GDP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名义价格),增长了109.2倍,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381元/人增长到2009年的29700元/人(名义价格),增长了78倍。
在改革过程中,我国主要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实行依次开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吸引更多物质、人力资本投入到那些交通设施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获得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效果。
从总体上看,实施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是积极的、有效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环境、经济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地区间并没有平等享受发展成果,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断扩大,尤其是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特别是在20世界90年代以后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我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上区域经济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
总管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区域经济差距的产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在所难免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自觉地从效率低的区域向效率高的区域转移,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但也拉大了这两类地区之间的差距。
加之,国家给予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优惠的经济政策,发展非常迅速,增大了沿海地区与内地差距。
区域经济差异并非总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在一定限度内的差距是积极的,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适当的地区差异有利于地区间开展分工协作,变压力为动力,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调控。
但差距过大且超过了一定度,则会影响到全国整体经济效率,这也不符合改革的目的与要求,不利于区域持续发展、社会稳定。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
所以历来人们对此给予极大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时刻,缩小地区差距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的高速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其结果不仅伤害落后地区,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全国发展。
要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以提高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同时,又要通过均衡战略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所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官方数据的大量公布,国外一些学者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考察。
其中最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是Aguighier(1988)和Yang (1990),他们分析了中国地区发展战略模式及其演变,认为中国实施的不平衡发展政策是加大东西部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90 年代以后,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学术界开始采用一些前沿方法,进一步考查了中国区域差异的构成与来源。
Rozelle(1994)通过对1984-1989年期间基尼系数进行分解,认为东部沿海省份在此期间差异急剧扩大,发现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是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
Ying(1999)利用人均GDP 指标,对锡尔系数分解后发现,1978-1994 年期间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变化过程呈现“U”型曲线,1990年以前沿海与内陆差异减小,1990 年差异扩大。
Kanbu 和Zhang (1999)对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发现在1983-1995 年期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大于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异。
Fujita 和Hu(2001)对GDP 和工业总产值的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沿海地区差异缩小,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工业仍然向沿海地区集中,他们还从区域发展政策、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等方面揭示了差异变化的原因。
1.2.2 国内研究现状由于受自然条件、人文地理、发展历史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板块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引起了政府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993年被列为中国未来函须解决的13个重大课题之一,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李善同、许召元(2005)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持续扩大的历程,2000年以后,我国区域差距仍然在扩大,但扩大的速度已经逐步在减缓,特别是2004年出现了区域差距减小的迹象,这表明,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等,可以减缓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2007)考察了1980-2001年间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变趋势,并对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地区总体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但在90年代却呈上升趋势,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距,在各区域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陈秀山、徐瑛(2004)计算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都显示:改革开放前,区域差距是比较大的,改革开放后一直到1992年之前,区域差距有所缩小,之后差距扩大得很快,从1993年开始,三大地带间的差距对于泰尔指标的贡献超过了地带内的差距,这说明从1993年开始,地带间差距开始成为我国区域差距的主要影响力量;林毅夫、刘培林(2003)认为,中国各省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主要原因是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所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由许多省市的要素享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一致;周晓唯、张平(2007)从制度层次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认为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