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余建新1,祝炜平2(1.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文章用单一指标分析了浙江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出浙江省内存在3个层次的经济发展差异,即地级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和乡镇之间。
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大于县际差异,县际差异又大于乡镇间的差异。
从差异的变化来看,地区差异在扩大,而城乡差异在缩小;从差异变化的效应来看,差异扩大在现阶段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浙江省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4Ο0029Ο03收稿日期:2003-10-07;修回日期:2004-02-26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作者简介:余建新(1957-),女,浙江杭州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yujx31@1 引言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的G DP 总量和人均值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 DP 列各省之首,说明浙江在全国是一个发达省份,是经济大省。
但浙江是地域小省(10万km 2)、人口小省(4900万人)、(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
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
在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过程等的影响,曾经是绝对贫困地区。
1997年浙江省消灭了绝对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
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
文章使用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单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1]和吉尼系数等指标就浙江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作一探讨。
我们从3个层面分析浙江省的区域差异,找出欠发达地区。
第1层面,以地市为单位,分析浙江省11个地市1978年到1999年的人均G DP 值及其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
第2层面,计算全省以县市为单位的1978年到1999年的吉尼系数,考察全省范围内的县际分化情况,列出相对发达和欠发达县;以县市(区)为单位,分析一个地市内各县的人均G DP 值及与全地区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
第3层面,分析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2 地级市经济发展差异浙江省1978年人均G DP 为331元,1999年该值为12037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11.52倍,年递增率接近12%。
经济高速发展的浙江,以地市为单位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存在。
用每一个地市人均G DP 与全省均值的百分比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直观地反映这种差距(图1)。
分析图1,可以看到全省各地市有3种经济发展情况。
第1种,始终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地区,如杭州市和宁波市。
第2种,经济快速增长,排名不断靠前的城市,如温州、绍兴、台州、金华。
特别是绍兴市,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不足全省均值80%一跃为全省第3位,达到全省G DP 人均值的近140%。
第3种,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省,排名逐渐后退的地市,如丽水、衢州、舟山。
这些地市发展缓慢,在省内的地位持续下降。
衢州市由省内的第6位,降为倒数第2位,人均G DP 由原来占全省的80%多下降到60%多,下跌20个百分点。
舟山市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之后持续下降,人均G DP 从全省第2位下降到倒数第4位。
丽水的地位始终排在最后,但是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在下降。
人均G DP 从原先相当于全省均值的60%下降为40%。
分析3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地处山区、海岛,交通不便,第二产业不发达是主要的原因。
这一特征与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类似[2]。
按照相对贫困线(低于均值50%)计算法,由图1可知浙江省的衢州和丽水两地属于需要扶持的相对贫困地区。
3 县际经济发展差异3.1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县际(含县级市)社会经济第23卷 第4期2004年 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4Aug.2004图1 浙江省各地市人均G DP百分比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G DP per person among c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发展水平的差距可以用吉尼系数来表示(表1)。
分析表1,我们可以看到吉尼系数的两种变化情况。
表1 浙江省若干年份以县市为单位计算的吉尼系数T ab.1 The GINI coeff icientof the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年份197819801985199019951998G县0.20960.20460.23310.22790.23450.2515G县市0.29910.29830.30600.29600.28980.3015第1种,以县为单位统计的吉尼系数。
改革初期,重点在农村,借助改革的动力,农村经济普遍发展,农民迅速通过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使全省近一半的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也因此,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明显缩小,表现在吉尼系数上有所下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条件相对较好、有经商传统、有市场经济传统的地区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工商业迅速发展,从而全省各县之间的经济发展出现分化,差距变大。
基尼系数由0.2046变为0.2515,说明县与县之间的差异在扩大,也说明欠发达县的地位相对下降。
分析各县的人均G DP数据,可以发现浙江省萧山市、鄞县、绍兴市、义乌市、嵊泗县、余姚市、海宁市、慈溪市、嘉善县、海盐县、桐乡市、玉环县、建德市、余杭市、上虞市、富阳市是浙江省的较发达县(市),人均G DP超过全省均值的150%。
这些县都分布在平原地带,离中心城市较近,或有着交通上的便利。
而龙游县、衢县、景宁县、青田县、泰顺县、文成县等,共19个县,是浙江省的相对贫困县,人均G DP值低于省均值的一半。
它们集中在丽水和衢州两个地级市。
第2种,包括各大城市城区在内的各县市的吉尼系数,这一系数在22年中几乎没有变化,但是该数值比单纯以县市为单位统计的数值要大得多,一直保持在0.3左右。
同时该系数与以县为单位计算的吉尼系数的差值由原来的0.1减小到0.05。
这一方面反映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缩小,同时反映了城乡经济差距远大于县际经济发展差异。
3.2 各地市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明显进一步分析各地市内部的发展差异,可以发现,各地市内部发展差异同样明显,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
第1种内部差异扩大,但是区域发展迅速。
浙江省多数地市属于这种情况,尤以绍兴、台州最为典型。
台州各县的人均G DP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由1.2扩大到4,绍兴由1.2扩大到1.78。
这类地市明显地分化出了欠发达县,天台、仙居和三门县是台州市的欠发达县,玉环和温岭是该市的发达县(图2)。
第2种类型的地级市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很小,这些地方往往是经济发展不快或水平较低的地方。
湖州、嘉兴、衢州、丽水内部都有这种特点,差异没有明显扩大或者缩小。
由此可见,发展产生差异,而差异又是发展的源泉,是快速发展的动力。
就目前浙江省而言,能够保持较快增长,与浙江省内部保持了较大的差异及其增长差异密切相关。
这一现象与耗散结构理论吻合。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发展区域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4 乡镇间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全省各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料,可以看到,乡镇之间的吉尼系数小于县际吉尼系数。
如前述,县际吉尼系数1998年为0.2515,浙江省1700多・3・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3卷图2 台州市各县(市)人均G DP 与全市平均值的百分比Fig.2 Comparison of G DPper person among counties in T aizhou city个乡镇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吉尼系数为0.2339。
这是因为乡镇吉尼系数计算时扣除了城市(包括县城)的数据。
这进一步说明农村之间的差异小于城乡之间的差异。
图3是全省各乡镇人均纯收入的洛伦兹曲线图。
图3表明,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的收入占10%弱,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的收入占33%。
50%的低收入农业人口,其收入只占约34%。
收入最高的25%的农业人口,其收入占总额的近39%。
综上所述,浙江省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但是表现出城乡差异大于县际差异,县际差异又大于乡镇间的差异;从差异的变化来看,浙江省的地区差异在扩大,而城乡差异在缩小;从差异变化的效应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在现阶段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异缩小有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而广大县城和集镇的发展不仅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也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地区加快发展。
地区间的差距对地区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差距也会阻碍地区经济的发展,关键是看其差距的大小。
图3 全省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洛伦兹曲线Fig.3 Luolunci curve of income per head village &tow n in Zhejiang province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是否已经过了临界点,差距由原来的地区发展动力变成地区发展阻力?回答是否定的。
但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要求看,对丽水、衢州以及上述19个相对贫困县的扶持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1] 朱光良,祝炜平.区域评价中多指标与单指标分析之比较———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3):67-70.[2] 王玉琳.中国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2):28-30.[3] 陈立人,张剑平.主成分分析法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 ].经济地理,1991,11(3):19-21.[4] 李艳娜,陶陶.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77-86.[5]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6):36-39.Analysis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Zhejiang R egional EconomyYU Jian 2xin 1,ZHU Wei 2ping 2(1.Hangz hou Teachers ’College ,Hangz hou 310012,Chi na ;2.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 ute ,Hangz hou 310012,Chi na )Abstract :Using some indexes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been analyzed.There are three arrangements differences of economy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i.e.the differences a 2mong the cities ,among the counties and among the towns.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se differences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forces the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one of the factors to reduce the gap of the regions.K ey w ords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Zhejiang province・13・第4期余建新等: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