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宋】陆游诗意:莫笑农家腊酒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备足鸡肉猪肉,非常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将近春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衣冠简朴古风存。
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从今若许闲乘月,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拄杖无时夜叩门。
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主旨:赞扬了乡民的淳朴与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五、今日一诗:请大声诵读两遍,背诵下来,并用楷书在右侧空白处默写下来。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诗意:浩荡离愁白日斜,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落红不是无情物,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更护花。
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主旨: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一、原文、译文、鉴赏串讲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这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
最后一句,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了他的壮怀。
主旨: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二、针对训练1.请发挥想象,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2分)(2019《考试说明》强调:感人的情境)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传诵至今,历来为人称道。
请谈谈你的阅读理解。
(2分)(2019《考试说明》强调: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木兰诗一、原文、译文、鉴赏串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我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可汗在大规模征兵, 那么多卷征兵名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
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用夸张手法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燕山胡骑”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隘山岭。
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的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征战多年,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官,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只愿回到自己的故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木兰回家后)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坐在窗前、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火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用比喻作结。
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主旨: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木兰形象: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积极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二、针对训练1.请简要赏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
(2分)2.这篇乐府诗中,花木兰形象丰满,传奇而真实。
请任选一处诗句,简析木兰的形象特征。
(3分)(2019《考试说明》强调:感人的形象)3.《四溟诗话》中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
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请说说你对这四句的理解。
(2分)(2019《考试说明》强调: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泊秦淮【唐】杜牧诗意:烟笼寒水月笼沙,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主旨:通过写诗人夜泊秦淮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对统治阶级不顾朝廷安危,沉迷享乐的不满,以及对朝廷的兴亡之忧。
六、今日一诗:请大声诵读两遍,背诵下来,并用楷书在右侧空白处默写下来。
贾生【唐】李商隐诗意:宣室求贤访逐臣,汉文帝求贤,在宣室中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怜夜半虚前席,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主旨:这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河中石兽【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yú)?请将《河中石兽》该编成现代文的小故事。
附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