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总论(一)好
②电子群高速运行 ③高速运行电子群的突然受阻
X线产生的设备
13
(0.5)
主要包括 ①X线管 ②变压器 ③控制台 ④检查床
X线的发生程序
接通电源
X线管两极提供 高压电
(1)
14 X线 1%
降压变压器
产生自由电子 云集在阴极附近
电子束撞击 阳极钨靶 原子结构
X线管灯丝 加热
自由电子 受强力吸引 形成电子束
(1)
四、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40
---简单、经济、安全、准确 先考虑普通检查,再考虑特殊检查或 造影检查,有时需数种方法结合使用。
(1)
第七节
一、防护措施
X线检查中的防护
3.时间防护
41
1.屏蔽
2.距离
二、对检查者的防护 1.尽量缩小照射野 2.降低照射剂量 3.缩短照射时间 4.避免短时间内多次重复检查。
(0.5)
第六节
一、普通检查 二、特殊检查
X线检查方法
荧光透视 体层摄影 软线摄影 放大摄影 荧光摄影
22
x线摄影
三、造影检查
}
基本被取代
(0.25)
一、普通检查
(一)荧光透视
23
(0.25)
24
(1.5)
1.优点
2.缺点
25
①可观察内脏器 ①不能留下客观记录 官的运动情况 ②图像欠清晰 ②能从不同的角 ③不能检查厚度大、 度进行观察 密度高的部位 ③简单方便 ④经济 ④难以显示密度差较 小的病变
1
医学影像学总论
(0.5)
概
述
2
一、医学影像学 1.影像诊断学 2.介入放射学
(1)
1.影像诊断学
3
应用成像技术,使人体内部成像,
了解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达到诊断目的。属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 成像技术:X线、 DSA 、CT、MR、 超声、核素扫描等。 学习内容:X线成像、CT、MR
(0.5)
2.荧光效应: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摄影的基础。
11
照射-潜影-显、定影-感光的
溴化银中的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Ag),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
4.电离效应: ①辐射测量的基础,为放射防护提供依据 ②对人体有害,应注意防护 ③放疗的理论基础
(0.5)
第二节
X线的产生
12
X线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①自由电子群
第一节
X线的特性
(1)
10
X线是1895年11月8日伦琴 (德国)发现。又称伦琴射线。 X线本质上是电磁波。 波长0.0006-50nm。用于 X线成像的在0.008nm-0.031nm(40-150Kv)。
X线与成像有关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 光效应、电离效应。
(1)
1.穿透性:X线成像的基础。
优点
X线辐射小
摄影条件宽容度大 图像灰度可调,一次摄影可清晰观察各种密度结构 图像信息可数字化传输储存
第五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21
(2)
原理:用计算机处理X线血管造影所得的数字化 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突出造影 血管的成像技术
方法:多用时间减影法:不含对比剂(蒙片) 的数字矩阵图像-含对比剂的数字矩阵图像 →DSA图像
主要用于关节造影
(0.5)
(1)钡剂:医用纯净硫酸钡,而非工业 33
用硫酸钡(内含硫化钡,吸收会产生高神经毒性) 主要用于食管和胃肠造影。
(1.5)
(2) 碘剂:分两大类 34 ① 有机碘 用途:血管造影+向血管内注入对比 剂使其他器官显影的造影 分型:离子型、非离子型
A 离子型常用的为泛影葡胺、胆影葡胺等。
60
X线检查方法 14.5
X线检查中的防护 1 X线图像的特点 1 X线诊断的原则 步骤 10.5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2
X线的特性 2
X线的产生 2 X线成像原理 6 数字X线成像 4
二、特殊检查
(一)体层摄影 ---使机体选定层面的结构显示清楚, 而该层前后方向的结构变模糊。 主要用于: 结构复杂或重叠严重的部位,如颌骨
28
(0.25)
口腔全景摄影
29
(二)软线摄影
---又称钼靶摄影,其X
(0.5)
30
线为电子群撞击钼靶所
产生,波长较长,穿透 性较弱。
适合于软组织病变的检
查,特别是乳腺
★人工对比--用人工的方法向器官内部或其
周围引入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后形成的对比
★病变成像基础---局部密度或/和厚度改变
(1)
17 人
工 对 比
自 然 对 比
病 变 产 生 对 比
(1)
人体组织结构依据密度不同分
高 密 度: 骨组织、钙化灶 中等密度: 软骨、肌肉、神经、 实质器官、结缔组织、 体液 低密度: 脂肪组织、气体
(.5)
(二)x线摄影 26 应用最多的X线检查方法 得到某一部位、某一角度的瞬间图像
(1.5)
1.优点: ①应用范围广 ②图像清晰 ③可留下客观记录 2.缺点: 不能功能方面的观察, 不如透视方便和直接,费用 比透视稍高。 透视和摄影各有优缺 点,联合使用可提高应用 价值。
27
(0.25)
3、X线诊断的结果
(1)肯定诊断:经X线检查,确诊 (2)否定诊断:经X线检查,排除某些病
47
(3)可能性诊断:X线检查,发现了某些X线征象,但不能确定性质, 可列出几个可能性 (4)建议
(2)
48 第十节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食管、胃肠道病变主要靠X线造影检查 骨骼病变主要靠X线平片检查 胸部病变可首选X线检查
(2)
三、造影检查
---向缺乏自然对比 的结构或器官内部或 周围引入高密度或低 密度物质后进行的X 线检查。 造影检查时引入 的高密度或低密度物 质称为对比剂。
31
(一)对比剂
高密度造影剂:
钡剂:医用纯净硫酸钡 碘剂:有机碘:离子型:泛影葡胺
非离子型:欧乃派克
无机碘:碘油
(0.5)
32
碘苯酯
低密度造影剂: 气体类: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18
(2)
第四节
19 数字X线成像(DR)
原理:X线摄影或透视装置
同计算机相结合,影像的X线信息 由模拟信息→数字信息,得到数 字化图像的成像技术。
X线图像→像素化→数字化
(2)
分类
CR(计算机X线成像)--影像板(IP板)作为介质
20
DF(数字X线荧光成像)--影像增强电视系统 (IITV)为介 质,图像用高分辨力摄像管扫描 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DSA广泛用于心脏及血管病变的检查肌
肉、脑、脊髓及腹、盆腔实质性脏器 的病变X线检查作用较小
49
电 磁 波 谱
☆非电离辐射:
无线电波:
(1埃=1亿分之一厘米,1nm=10埃)
50
↓ 长波 3万~3千米 ↓ 中波 3千~2百米 ↓ 中短波200~50米 ↓ 短波 50~10米 ↓ 米波、分/厘/毫/微米波 红外线:30万埃~7800埃
44
(1)
1.结合临床的原因
(1)大多数病变的X线表现无特征性 同病异影 某些病变早期无阳性表现
45
异病同影 (2)
(3)少数病变X线不能显示
(1.5)
2.结合临床的具体内容
1)病史 2)病状和体征 3)治疗情况 4)年龄 5)性别 6)职业史和接触史 7)生长与居住地区 8)其他检查结果
46
(1.5)
第八节 X线图像的特点
一、灰阶图像 用影像的白黑代 表密度的高、低。 二、重叠图像 可因重叠显示不清 三、图像放大、失真
42
(1)
(1)
第九节 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 一、X线诊断原则
以X线影像为依据,全面观察, 重点分析,结合临床,做出诊断。
43
(1)
二、X线诊断步骤 (一) 阅读申请单 (二) 注意照片质量 1.标记是否完整、规范 2.位置、范围、曝光条件等是否 符合诊断要求。 (三)按照一定顺序全面观察。 (四)对病变进行重点观察与分析 (五)结合临床作出诊断
静注对比剂,经生理排泄到达其他 器官内,使其显影的造影检查,如静脉 尿路造影、静脉胆系造影。
(1)
(三)造影前的准备
①有无造影的禁忌证,如严重心、肾
38
疾病和过敏体质等 ②作好解释工作 ③病人及家属同意签字 ④造影剂过敏试验 ⑤做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准备
(1)
(四)造影反应及其处理
39
1、一般反应:注射局部疼痛、头痛、恶 心、呕吐等,多为一过性,一般无需特殊 处理。 2、过敏反应:轻者:荨麻疹、喷嚏、结 膜充血、面部红肿; 重者:喉水肿、肺 水肿、心脏停搏、休克、哮喘发作、周围 循环衰竭等,需立即停止造影检查,进行 抗休克、抗过敏、对症治疗。
(1)
三、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
1.了解成像原理、图像特点
7
2.熟悉观察、分析、诊断方法
3.掌握正常和常见病的影像表现
4.掌握各技术的价值与限度,正确选择
8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X线成像
9
X线的特性 X线的产生 X线成像原理 数字X线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检查方法 检查中的防护 图像的特点 诊断原则与步骤 临床应用
★
(0.5)
52
病 变 的 部 位
病变的数目
(0.5)
53
病变的形状
(0.5)
54
病变的边缘
(0.5)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