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典课件:研究生医学影像学总论第二版
经典课件:研究生医学影像学总论第二版
对比增强扫描:
常用碘造影剂: 泛影葡胺、欧乃派克、优维显等。
目的: ①疑有病变而平扫未发现病变 ②已发现可疑病变平扫难以定性。
平扫
增强扫描
四、CT检查新进展1、来自现技术再现技术可获得CT的三维立体图象, 使被检查器官的影象有立体感,可在不同 方位观察。
容积再现技术通过透明化处理,使表 面与深部结构同时立体显示出来,如支气 管树、肋骨、血管成像显示。
医学影像学
总论
陕西中医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 徐会吾
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成像
CT发展概况: CT 是 电 子 计 算 机 体 层 摄 影 (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 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成功 1972年—英国放射学学术会议发表 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报道 1979年—亨斯菲尔德获诺贝尔生物学奖。
1989年——螺旋式扫描
采用了滑环 技术和扫描 床连续平移 技术,实现 了螺旋式扫 描。
1998年——多排螺旋CT
多排螺旋CT (2、4、 8、16、32、64排), 使得球管围绕人体旋转 一周能同时获得多幅 CT断面图像。大大提高 了扫描速度,2004年64 排螺旋CT,开创了容积 数据成像的新时代。
脑灰质: 40 HU
脑白质: 30 HU
水:
0 HU
脂肪 : -70~-90 HU
空气 : -1000 HU
三、 CT检查技术
1、平扫(plain CT scan) 2、对比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 3.造影扫描(略)
CT平扫:
是指不用对比增强或造影的普通 扫描。
一般都是先行平扫。患者卧于检查 床上,摆好位置,选好层面厚度与扫描 范围,大都用横断面扫描,层厚用5mm 或10mm,如需要可选用薄层.胸腹部扫 描要屏气。
对比增强扫描:
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 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血管内注入碘对比剂后,器官 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 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
(一)CT成像基本原理
X线
模/数 转换器
人体
计
算
光/电
机
转换器
探测器
数/模 转换器
(二) CT设备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①扫描部分 ②计算机系统 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二) CT设备
扫描部分
X线管 探测器 扫描架 用于对检查部位进行扫描
(二) CT设备
计算机系统
模/数转换器 计算机 数/模转换器 显示器 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
(一) CT成像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从各个方向对人体检查部 位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 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信号,经模拟/数字转 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得出该层面组织 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并按原有矩阵顺 序排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为黑白不等 灰度的像素,即构成黑白CT图像,
用视频电缆传送到激光相机拍照出来就 是CT片。
二、CT图像特点
CT 图 像 是 由 一 定 数 目 由 黑 到 白 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 成。 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 线吸收系数。
二、CT图像特点
体素:
图像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 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
像素:
是数字矩阵中构成图象的基本单 元。(P9上图)
二、 CT图像特点
矩阵: 是图像像素排列的格式,可以是
CT仿真内镜显示技术
第一代:平移/旋转式 (5分/2枚探测器)
第二代:平移/旋转式 (18秒/30枚探测器,始用于临床)
第三代:旋转/旋转式 (2秒/300枚探测器)
第四代:旋转/固定式 (2秒/700枚探测器)
1985年——滑环式扫描
滑环式扫描: 球管电缆应用 电刷与铜环相 连供电,不需 复位,可做连 续旋转扫描, 提高了扫描速 度。
CT再现技术
骨盆、 胸部骨成像
再现技术
结肠立体 透明成像
四、CT检查新进展
2、CT血管造影:
CTA:是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血 管造影CT扫描的图象重组技术,可 立体显示血管影像,用于脑血管、 肾血管、肺A及肢体血管显示。
四、CT检查新进展
3、 仿真内镜显示技术
是CT容积数据与计算机虚拟显示 相结合开发出的仿真内镜功能。从管腔 器官的一端向另一端逼真显示内腔。有 仿真血管镜、仿真支气管镜、仿真喉镜、 仿真鼻窦镜、仿真胆管镜、仿真结肠镜 等。
(二) CT设备
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 示在电视屏上
或用照相机将图像摄于照片上。
(二) CT设备
1989年,螺旋式CT应用于临床, 螺旋CT是X线管围绕检查部位连续旋 转扫描,同时检查床沿纵轴连续平移 ,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单排 -多排)
2005年、双源CT(新研制)
CT发展史:
第一代:平移/旋转式(5分/1枚探测器) 第二代:平移/旋转式(18秒/30枚探测器, 始用于临床) 第三代:旋转/旋转式(2秒/300枚探测器) 第四代:旋转/固定式(2秒/700枚探测器) 1985年——滑环式扫描 1989年——螺旋式扫描(单排,多排)
2005年—— 双源CT(新研制)
K =1000 CT值单位:HU
二、 CT图像特点
• 骨CT值=(2-1)÷1×1000=1000HU •水CT值=(1-1)÷1×1000=0HU
•空气CT值=(0-1)÷1×1000=-1000HU
人体组织CT值
骨:
1000 HU
钙化 : 100-300 HU
新鲜出血: 70-90 HU
软组织: 30—50 HU
256×256,或512×512, 矩阵越大,像素越小,构成的图
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辩力越高。 矩阵越小,像素越大,构成的图
像越粗,即空间分辩力越低。 (P9下图)
二、 CT图像特点
CT值:
指 CT图像中组织密度高低的量的 表示。(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X线 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 CT值= [(μΜ-μ水)÷μ水]×K
2005年——双源CT
双源CT改变了目前常规使用的 一个X线球管和一套探测器的CT成像 系统,通过两套X线球管系统和两套 探测器来采集CT图像。这种简单而 创造性的设计,突破了目前常规CT 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时间分辨率, 目前多用于心脏血管的扫描。
双源CT显示冠脉狭窄及钙化
一、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