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设计本节课力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感知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由这些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数学本质的思考。

在整节课的探究过程中,营造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根据数学活动的经验,深入地思考、大胆的质疑,最终探究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并运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2页例3、4。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

学生已经知道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等知识,这就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例3、例4内容。

教材在例3中呈现了选择路线的问题,明确了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而路线图就构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

在学生选择路线的过程中,也就对三角形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有了初步的感知。

例4借助实验,让学生经历剪、拼三角形,目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原因,最终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最后,运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剪、围三角形的过程,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2.在探究的过程中,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数学交流和质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播放学生争吵视频)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的腿真的有1米长,走路的时候一步能迈出去2米吗?能否用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这件事?
学情预设: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小朋友的两条腿和两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近似地看成是一个三角形,看来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还有不少的奥秘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新课伊始用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的案例引入新课,在用旧知解释一步迈不出2米原因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将新旧知识建立了联系,在此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启动了学生思维,更好地为下一步的探究打好基础。

]
二、探究新知,自主发现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老师给你提供小棒,你能围三角形吗?
(展示学具袋:一长一短两根纸条或两根等长的纸条)
提问:两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试着做一做。

学情预设:学生用剪刀剪开短边,没有围成三角形;剪开等边,没有围成三角形;剪开长边,一般可以围成了三角形。

提问:对于这样的实验情况你们有什么疑问?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三边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