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

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

1.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货币主义学派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货币对需求的作用。

米尔顿·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主要由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构成。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作为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因素,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均衡的结果。

但货币供应由法律和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是外生的。

因此,货币数量论主要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

弗里德曼说:“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

”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国家干预会破坏其稳定性。

这种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被称作“自然率假说”。

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外生力量只能产生短期影响,而不能影响其长期均衡。

其他主要论点:一是货币数量变动导致了货币收入的短期波动;二是货币数量在长期只影响价格和货币收入,不影响实际收入和就业量。

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三是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2.简略回答均衡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内容经济学中均衡指经济运行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一种暂时稳定的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是基于一定的假定条件,来分析经济运行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经济学中,均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等。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商品、单个要素的供求均衡与价格决定关系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认为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受其本身供求关系的影响,又受到其他相关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仅受该商品所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还受相关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

均衡分析考察的是均衡形成与稳定的条件。

均衡能不能稳定,如果能稳定,稳定的条件是什么?均衡一旦打破,如何才能恢复?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不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的形成和稳定的条件,称为静态均衡分析;如果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状态的变动过程,也就是考察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称为动态均衡分析。

3.简要解释货币乘数原始存款经银行的转存转贷后,经济中实际拥有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增加的倍数就是货币乘数(Km),也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而且货币乘数越大,银行的“创造力”就越强。

因为,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用作贷款,而必须将一定比率的数额留存下来,剩余部分才能用作贷款,这部分留存下来的存款就是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率指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必须保持的准备金比率。

(比如法定准备金率为15%,商业银行吸储100元,必须将15元作为准备金留下,其余85元才能出贷。

获得这85元贷款的企业并不需要提出现金,而是将它存在了自己的开户银行。

这85元以企业存款的形式变成了该企业开户银行的存款,该商业银行再留下12.75元(=15%*85元),剩余的72.25元继续贷出。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与投资乘数的道理一样,将产生数倍于原始存款的货币量)。

假定原始存款为A,法定准备金率为r,Bm 为银行创造的货币量,那么:Bm=A*Km=A/r所以,法定准备金率r越低,货币乘数Km越大,银行的“创造”货币的能力就越强。

4.简述新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新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定律,即:(1)“萨伊定律”: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

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

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

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2)储蓄永远等于投资理论: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的供给,投资代表对货币资本的需求,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反映货币资本的供求状况。

货币资本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利润率上升;反之亦然。

利率的调节作用会使货币资本在储蓄与投资之间自动调节,因此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充分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认为工资由劳动的边际产量决定,而工资的效用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相等。

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工人就业增加,工资减少,利润增加。

只要工人要求的工资与劳动的边际产量相等,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直至充分就业。

5.简述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价格的均衡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供需均衡条件就是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它的边际收益产量。

供需均衡意味着对生产要素的供求量与生产要素价格同时达到均衡。

这时,从生产要素需求方看,厂商愿意按这种价格来购买;从供给方面看,消费者愿意按这种价格来提供该生产要素。

见图边际收益产量曲线MRP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表明MRP是厂商在产品价格与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既定时,对某一生产要素X的需求曲线。

厂商对某要素的需求与该要素的价格成反比: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的购买不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它的平均成本,等于它的价格,即:MC=AC=P。

该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SS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说明要素供给者也不能影响要素市场价格。

6.简述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与联系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一单位货币平均使用的次数。

货币流通速度可用货币供应量除交易总额计算:V=PQ/M式中,V--货币流通速度,M--货币供应量,P--商品与劳务的平均价格,Q--商品与劳务的数量,PQ--交易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公式,又可等价地表示为: MV=PQ 即货币流通总量=交易总额这个方程式称为交易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据马歇尔学说提出)为: M=kY式中,M—货币需求量,Y—以货币计量的GNP, k—居民手中经常保有的货币(即货币需求量M)与GNP的比例关系,k=M/Y = M/PQ虽然角度不同,但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定义实质上是一致的。

若定义k= M/PQ =1/V, k 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于是有: M=kY=Y/v = Q/v显然,两方程式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从费雪方程或剑桥方程表达的内涵看,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和产量不变,增加货币供应量(M)的结果就是价格(P)上升。

7.简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也称边际生产率,由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于19世纪末首创)。

指追加的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即因追加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产量而产生的收益。

因此可以说某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就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量。

边际生产力(率)递减规律——如果一定量的产品需要两种生产要素来生产,固定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当持续追加另一种生产要素时,追加的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产量而产生的收益是递减的。

8.简述 "两部门经济"循环的内容(19.)“两部门经济”就是没有国外和政府参与的经济。

它假定一地区的经济是封闭型经济,这是宏观经济中最简单的经济模型。

这里的“两部门”指的是居民和厂商。

居民与厂商的关系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循环,即:实物循环——由两个交易主体和两种以实物交易为特征的行为构成。

两个交易主体就是居民和厂商。

两种交易行为分别为:一、居民对厂商的交易,居民为厂商提供生产投入所必须的劳动力、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资本和土地等;二、厂商对居民的交易,厂商将其生产的商品与服务提供给居民。

货币循环(收入流量循环)——由两个同样的交易主体和以货币交换为特征的两种交易行为构成。

两种交易行为分别为:一、居民因提供生产要素而获得厂商支付的报酬,表现为工资、利润、股息和利息等收入;二、厂商因提供商品和服务从居民那获得销售收入。

9.举例简述生产要素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的概念: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就是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量与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减少量的比例。

显然这里必须假设两种生产要素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否则就没有一增一减的关系。

两种生产要素可以互相替代,说明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

=∆X/∆Y 在生产要素的替代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一种以MRSF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于是有:MRSF要素增加可使另一种要素减少。

但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如此,还有同增同减的情况。

因此上式中,∆X、∆Y可正可负,其含义为要素Y增减一单位时,要素X增减多少。

生产要素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产量一定前提下关于劳动与资本两要素组合关系的例子(见表如下)表中的劳动力与资本量具有替代关系,既定产量为30单位。

当劳动力从1单位增至2单位时,资本量从9单位减到为3。

劳动力投入继续增加,从2单位增至3单位时,资本量6单位。

即劳动力增加1单位,资本减少3单位,MRSF从6单位减到4单位。

即劳动力增加1单位,资本减少2单位,MRSF为2。

当劳动力从3单位增至4单位时,资本量从4单位减到3单位。

即劳动力增加1单位,资本减少1单位,MRSF为1。

这个过程继续,直至劳动力投入量为8逐步降低。

从3将到2,再到1,最后到小于1。

这说明生产要素单位,资本投入量为1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MRSF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10.简要回答几种市场类型下的厂商均衡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类型各有其特征。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数目很多,其他厂商容易进入。

市场上的产品具有同质性。

在短期中存在超额利润,长期不存在超额利润。

较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是农产品等的生产市场。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只有一个,其他厂商不能进入,长期和短期都存在超额利润。

市场上的产品有差别而且无替代品。

较典型的完全垄断市场是公用事业类市场。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数目较多,其他厂商较容易进入。

市场上的产品有差别,是非同质的。

在短期中存在超额利润,长期不存在超额利润。

较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是一般日用品生产市场。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只有少数几个,其他厂商不容易进入。

市场上的产品可以有差别也可以是同质的。

一般存在超额利润。

较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钢铁、石化等。

论述题1.用图示说明蛛网理论对供需趋向均衡的解释蛛网理论是研究本期价格波动对下期产量影响以及趋向均衡过程的理论。

趋向均衡的解释——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ES<ED)时,价格波动与产量波动越来越小,最终趋向均衡(如图)。

趋向均衡的过程如下:第一阶段的供求过程为:生产者直接将供给量确定为QS 1,QS 1大于市场均衡数量Q E ,供大于求,价格应下降。

对应需求曲线DD 上的价格为P 1 ,显然P 1低于均衡价格P E ;第二阶段的供求过程为: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P 1确定供给量为QS 2,QS 2小于市场均衡数量Q E ,出现过度需求,价格应上升。

这时,对应需求曲线DD 上的价格为P2 ,显然P1高于均衡价格P E ;第三阶段的供求过程为: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P 2确定供给量为QS 3,QS 3大于市场均衡数量Q E ,供大于求,价格应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