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03-25T02:27:13.36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21期作者:樊晶晶[导读] 铁路作为我国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我国在不断提高铁路车速的同时,不断完善铁路工程建设,扩大高速铁路覆盖面积。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铁路作为我国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我国在不断提高铁路车速的同时,不断完善铁路工程建设,扩大高速铁路覆盖面积。
基于此,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无砟轨道施工技术优势,提出了施工技术难点,最后详细强调了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要点。
以期妥善应用施工技术,
提高铁路工程整体质量,让铁路工程稳定运行,为我国铁路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铁路工程;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要点
引言: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对轨道安全、稳定性和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砟轨道技术凭借其高强度和高稳定性,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工程中。
但由于无砟轨道施工难度较高,我国施工经验有所欠缺。
在实际应用上还需要进一步对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展开分析,强调其施工要点,才能保证铁路工程的顺利展开。
1 无砟轨道施工技术优势
从目前我国铁路工程施工情况来分析,使用无砟轨道结构可有效满足铁路的高速运行,该结构采取单元式纵连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优势。
同时在桥梁路段可采取对应的处理方法,把握梁面的平整程度,单元结构的轨道受力均衡,施工作业更加简单,质量把控相对便捷。
常见病害,如损伤、裂缝等问题,在日常维修中即可解决。
另一方面,无砟轨道具有可修性优势。
由于单元结构在道床板和底座之间利用砂浆进行隔离,从纵向平面分析,利用板缝完成分离,维修性较强。
2 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难点
无砟轨道施工主要在线性控制和尺寸控制上存在技术难点,施工方需要严格依据设计要求,控制轨道结构件、扣件以及接头等零件的尺寸和型号。
施工期间需要严格执行安装工艺,尤其是钢轨接头位置,需要将轨枕和绝缘段控制在70mm以上的距离。
浇筑施工按照应力释放要求,对单元轨道长度加强控制。
单元轨道长度一般在600m至1800m之间,根据设计要求对外轨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控制轨道误差,安装时需要打磨无砟轨道,保证误差控制在0.3mm之内,横截面误差也应当控制在0.2mm之内,安装无砟轨道,将高程误差控制在4~6mm之内,而线性误差不应超过8mm。
尤其是中心线误差,严格控制在2mm之内。
想要提高无砟轨道线性控制以及尺寸控制的精度,可采取预设偏高轨方法进行控制,避免螺杆扭矩和支撑力等影响测量精度,进而保证尺寸和规格的精准性。
在对轨道内围结构进行控制时,应当对轨道精密性进行校正,保证铁路安全运行,焊接接头上应当对连接缝进行严格控制,以提高线性精度。
另外在路桥连接段施工时,需要保证轨道刚度的一致性,均衡轨道刚度也是技术难点,施工期间需要对工序进行科学安排,减少交叉施工的情况。
并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施工队伍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在施工全程达到技术标准要求,从而保证轨道全体路段高度的一致性,达到统一的性能指标。
3 铁路工程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分析 3.1 工程概述
本文以某铁路工程路段为例,该工程全长16km,采取CRTSⅠ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主要包含铁轨、道床板、端梁、支承层、扣件等施工结构,路基地段815mm,隧道地段515mm,该路段铁路设计车速为350km/h。
总结该工程施工经验,对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进行下述分析。
3.2 施工工序控制
在无砟轨道施工中,主要可以分成工底底板施工和道床板施工两个施工环节。
工底座板施工主要包含放线、钢筋安装、模板施工、铺设隔离层、混凝土浇筑等工序。
道床板施工主要包括放线、钢筋、底板模板安装、框架组装、精调、混凝土施工等工序[1]。
每道工序均需要由专业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作业,才能保证达到质量标准,因此需要对施工工序进行合理安排,务必保证有序展开施工作业,避免交叉作业引发施工安全问题,影响施工整体质量。
3.3 施工前准备
施工前需要对工程沉降情况进行评估,在无砟轨道施工范围内,对桥梁以及隧道工程均需要进行沉降评估,经过评估后达到无砟轨道施工条件,才能准许施工。
通过沉降评估后,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重复检测,提供评估结果。
完成工序设计后,进行工序交接,由施工方、设计方、建设方和监理方共同组织会议,讨论工序交接以及验收问题,以合同方式规范,得到多方人员的签字确认,在施工中妥善落实。
3.4 支承层施工
3.4.1基础处理
施工前需要对基础面进行提前处理,满足无砟轨道施工要求,基础面应当保持平整,平整度为15mm~30mm,高程误差应当控制在20mm之内,整平处理后要清洁路基面,进行少量洒水湿润,切记过度洒水造成路面积水,进行两小时以上的保湿处理。
3.4.2测量放线
使用全站仪在路面上放出边线控制点,使用红油漆做好标记,根据控制点,利用墨斗弹出层边线。
3.4.3安装模板
模板安装前应当进行检查,确定模板的平整度、整洁情况、脱模剂情况、损坏程度、弯曲程度,达到质量标准后,先安装纵向模板,再安装横向顶膜,使用螺栓连接。
使用钢管对模板支撑进行加固处理,在基面间隔1m位置上设置钢筋,利用槽钢为模板提供支撑力,达到均匀受力的目的。
3.5道床板施工
3.5.1测量放线
根据道床板位置,在支承层、隔离层以及回填面放出控制点,使用钢筋准确定位控制点,并使用红油漆进行标记,弹出中心线,根据轨道中心的控制点,设置道床板边线放线,按照墨线定位,弹出轨道中心线,对纵横钢筋准确位置进行定位。
3.5.2轨排就位
对轨排进行布设,在门枕组装台上吊起龙门,吊运输到铺设位置,根据中线以及高程定位铺设位置,将中线误差控制在1cm内,高程误差控制在10cm内。
临近的轨道轨排之间,利用夹板连接,接头均需使用4套螺栓进行连接,初步拧紧轨缝,可留有6~10mm距离。
轨排应当根据里程,调整轨排端头位置,安装轨向锁定器,在桥隧路段靠近路侧位置上,安装钢筋和制作轨排支腿上,支撑轨向锁定器,钢筋和槽钢支座上为另一个支顶,在电缆槽和防护墙侧的锁定器对电缆槽和防护墙直接支撑[2]。
3.5.3轨道调整
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计算准确的设站位置,并计算出偏差。
若偏差数值超过0.7mm,去除掉最低数据时。
改变车站位置后,至少需要在6个控制点进行重复检测,若偏差超过2mm,还需重新布置控制点进行检测。
根据小车自动测量轨道距离、超高以及水平位置等数据,可使用对应的软件,将数据进行核算,若误差较大,还需重新上传数据调整。
轨道调整对于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精度要求应当对比验标指标进行,两轨高程之间差距应当不超过1mm,精调小车显示数据1mm 米为准。
两个轨道相对高度差不能超过0.2mm,中线偏差应当按照零误差进行控制。
先进行中线的调整,再进行高程的调整,中线调整方法要在一侧固定定位器,在另一侧松开定位器,调整后,检查松开定位器的一侧是否处于顶紧状态,无空隙。
否则在浇筑施工时,可能产生框架跑偏的问题。
3.5.4浇筑混凝土
施工前要提前对施工区域进行清理,不能有积水、杂物存在。
浇筑前要像轨枕喷雾,对接地端子和螺杆的情况进行详细检查,达到要求后才能进行浇筑施工。
振捣混凝土要使用4个振捣器,使用人工振捣方式,可有效避免振捣棒和轨枕之间互相碰撞。
浇筑施工应当注意混凝土布料需要从一端提起,从一端向另一端填充轨枕槽,从一端向另一端推动振捣时还需两侧同时进行,不能一前一后振捣[3]。
期间,要使用高程控制器进行找平和找高程,同时使用木抹子进行抹平,然后使用钢抹子抹光。
初凝阶段要使用钢抹子压光处理,完成混凝土浇筑后,立即使用遮雨遮阳棚覆盖。
若暴露在阳光下混凝土凝固过快,不利于收面,掌握释放钢轨应力的时间。
3.6 线形控制
控制铁路线形主要从外部几何尺寸、轨道接缝轨排、内部尺寸3方面进行把控。
首先在外部几何尺寸上,主要针对轨道高程、中线偏差两部分着手,高程误差和中性偏差要求控制在2mm以内。
在施工期间要保证外部几何尺寸能够准确满足设计尺寸,两轨道之间无差距。
测量高程时受到螺杆支撑的影响,还需利用预偏高轨设置,加强偏移量的控制。
对轨缝和轨头处理,要求规范控制在15mm至30mm之内,使用小轨缝设计,可有效保证大型设备顺利通过钢轨。
对于轨排内部尺寸的控制,要加强精调操作,严格控制误差,从而保证合格的内部尺寸,提高铁路工程整体质量,保障铁路运行安全稳定。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对施工技术的控制,有助于积累施工经验,将施工技术应用于各项工程中,从而让工程能够满足使用需求,推广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在我国的使用。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施工设备,推高技术标准,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从而能够有效推广施工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让我国铁路工程质量得到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司雲天.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22):166-168.
[2]郭长江,李建伟.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难点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9(20):101-102.
[3]黄传岳,温浩,杨怀志,易忠来,张志远,洪剑.高速铁路道岔区无砟轨道伤损现状及分类研究[J].铁道建筑,2019,59(06):117-122.作者简介:樊晶晶,(1987年5月),女,汉,河北张家口,本科,助理工程师,目前从事工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