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通論-詩經的用韻一、《詩經》的韻例詩歌一般都要講究格律,而格律由這樣幾個元素構成:平仄、押韻、對仗等。
當然不同的詩體對格律會有不同的要求:(一)幾種詩體1古體詩就是“古風”。
它產生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比較自由。
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
2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3詩餘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二)格律要素:1平仄“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以兩句詩來做例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句)這兩句詩中“無邊”、“蕭蕭”、“長江”、“來”是平聲,“落木”、“下”、“不盡”、“滾滾”則屬仄聲,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其中一個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韻在古代,詩韻跟詞韻是不同的,無論在韻字的選擇、韻腳的安排,以及對待押韻的寬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別。
古韻跟今韻也有較大變化,比如在古代,“東”跟“冬”是不同韻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壓。
但我們今天學寫近體詩就沒必要深究那麼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
3對仗對仗是近體詩的重要因素,對於增強詩歌的整齊美和聲律美極為重要。
對仗的要求,相對的兩句必須句式相同,詞性一致,平仄根據體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規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杜甫)第一句,“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句式一致;第二句,“花”對“蓬”屬名詞植物對,“徑”對“門”名詞屬器物對,“不曾”對“今始”,“緣”對“為”,“客”對“君”,“掃”對“開”;(三)《詩經》的格律《詩經》屬於古風,不講究平仄對仗,句式句數自由,但有押韻。
以下我們就來分析詩經的韻例。
1什麽是韻例:即關於用韻的格律:也就是關於什麽地方用韻,什麽地方不用,怎樣用韻的一些規則。
2《詩經》的韻例看P1-12,总结其韻例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幽部)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幽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職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之部)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鐘鼓樂之。
(芼宵部,樂藥部,合韻。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之部)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月部)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質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侯部)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元部)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煒微部,美脂部,合韻)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荑美,脂部);(異職部,貽之部,合韻)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之死矢靡它。
(歌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真部)泛彼柏舟,在彼河側。
髧彼兩髦,實維我特。
之死矢靡慝。
(職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真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元部)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職部)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文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魚部)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鼠女女,魚部)(麥德國國直,職部)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苗勞郊郊號,宵部)總結:A從韻的位置看:句尾韻是最普遍的形式;另有句中韻,主要是因爲句尾是代詞或語氣詞。
B從一章所用韻數來看,可分一韻到底和換韻兩類。
C從韻腳的距離看,可分三種:a句句押韻b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
c交韻:一般是奇句與奇句押,偶句與偶句押。
二、詩經的韻部(一)定義:韻部就是押韻字的歸類。
一般來說,互相押韻的字原則上屬於一個韻部。
(二)古今韻的比較主要有三種情況:古今都押韻;古押今不押;古不押今押。
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主要原因就是語音的變化。
(三)古韻的歸納1主要採用系聯法: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詩經》韻字和《說文解字》的諧聲偏旁,兼及先秦兩漢韻文、重文、異文、通假、讀若、聲訓等。
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聯《詩經》韻字,歸納韻部。
然後根據諧聲關係,擴大韻部範圍,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韻系統,並將漢字分別歸入各韻部。
2研究者:宋代吳棫著《韻補》,開始探求古韻面貌。
明代陳第著《毛詩古音考》等書,考訂古音,徹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讀古韻的“叶韻”說的謬誤,提出了古今音異的觀點。
清代顧炎武著《音學五書》,破除傳統韻書的束縛,根據古韻實際歸納韻部,離析唐韻以求古音分合,並將今韻入聲配陽聲改為入聲配陰聲,分古韻為10部,其中陽、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論。
以後古音學家都是在顧氏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精密的研究。
其中江永著有《古韻標準》,分古韻為13部,其貢獻在於真元分部、侵談分部,幽宵分部,侯部從魚部分離出來歸入宵部。
段玉裁著有《六書音韻表》,分古韻為6類17部,其貢獻在於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獨立,並提出同諧聲的字應在同一部古韻的理論。
古韻分部至段氏大體已定。
清戴震著有《聲韻考》及《聲類表》,分古韻為9類25部,每一類都陰聲、陽聲、入聲三分,開陰陽入相配的先河。
孔廣森著有《詩聲類》,分古韻為18部,把冬部獨立;又提出“陰陽對轉”的理論。
王念孫分古韻為21部,江有誥也分古韻為21部。
章炳麟分古韻為23部,晚年又主張冬侵合為一部,為22部。
黃侃分古韻為28部。
現代學者王力,主張脂微分部。
古韻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3古韻三十部陰聲韻入聲韻陽聲韻(收輔音韻尾)收鼻音韻尾)1之 2職 k3蒸4幽u5覺uk6冬u7宵au8藥auk9侯o10屋ok11東o 12魚 13鐸 k14陽 15支e16錫ek17耕e 18脂ei19質et20真en 21微 i22物 n23文 t24歌ai25月at26元an27緝 p28侵 m29葉ap30談am(四)叶韻: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
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後來又發展爲“叶音”:叶音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叶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
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念先秦韻文時,發現並不協韻。
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鈔有誤,便擅自改變用字。
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先秦的發音跟現在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
看下麵這首詩:《詩經·邶風·擊鼓》擊鼓其鏜,(吐當反)踴躍用兵。
(叶晡芒反)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叶戶郎反)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敕中反,叶敕衆反)爰居爰處?爰喪其馬?(叶滿補反)於以求之?于林之下。
(叶後五反)死生契闊,(叶苦劣反)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叶魯吼反)于嗟闊兮,(叶苦劣反)不我活兮。
(叶戶劣反)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叶師人反)古漢語通論-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一、雙聲疊韻(一)雙聲1即兩個字的聲母相同。
2古代的聲母是怎麽來的。
先看中古音的聲《廣韻》是韻書,按韻編排,考查韻部比較容易。
如果考查聲母系統,就比較困難了,因為韻書並沒有明確標出全書的聲母系統。
為此,清代學者陳澧創造了反切系聯法。
利用系聯法研究《廣韻》聲母系統,他得出40聲類。
現當代學者用同樣方法研究,結果與陳澧很不一樣,如:黃侃得到41聲類,白滌洲、黃粹伯得出47聲類,曾運乾、陸志偉、周祖謨得51聲類。
當今多數學者認為《廣韻》有36個聲母。
至於上古的聲母的研究,相對較困難,主要依靠諧聲偏旁:即凡同聲符者必同聲類,但不一定屬同一個聲母。
另外還有諸如異文,如伏羲庖羲;古讀,如古讀豬如都;聲訓,如邦,封也等。
傳統的三十六字母與上古三十二聲母:(有陰影部分爲中古聲母)喉音:影曉匣喉音:影曉匣喻牙音:見溪群疑牙音:見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餘舌頭:端透定泥舌上:知徹澄娘半舌:來半舌:來齒音:精清從心邪齒頭:精清從心邪半齒:日半齒:日齒音:莊初崇山舌音:章昌船書禪正齒:照穿床審禪唇音:幫滂並明重唇:幫滂並明輕唇:非敷奉微這裏有兩個概念:古無舌上音;古無輕唇音。
(二)疊韻1定義:指兩個字的韻相同。
現代的韻母包括韻頭、韻腹、腹尾、聲調。
而這裏的“韻”與之有別:韻要求韻腹、韻尾、聲調相同,而不區別韻頭。
2中古的韻:《廣韻》206韻,韻腹、韻尾相同,區別聲調,而不區別韻頭。
3相關韻書簡介(1)《廣韻》是宋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編撰的,成書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說成書于景德四年(1007年)。
書成後皇帝賜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
《廣韻》是宋代的官韻,也是我國第一部官修的韻書。
《廣韻》是在《切韻》、《唐韻》基礎上增廣而成的。
要瞭解《廣韻》,應先對《切韻》、《唐韻》有所瞭解。
(2)《切韻》是隋陸法言編撰的,成書于仁壽元年(601年)。
參加討論該書編寫原則的有劉臻、顏之推、魏淵、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8人,在當時他們都是地位很高的學者和文人。
在審音上蕭該、顏之推起的作用最大。
20年以後,陸法言根據討論的大綱編成《切韻》。
據學者考證,陸法言《切韻》共193韻,全書按四聲分五卷,平聲分上下兩卷,上去入各一卷。
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0韻。
共收11000字左右。
(3) 《唐韻》《切韻》到了唐代,更名為《唐韻》,除了增字加注外,語音體系沒有什麼變化。
(4)《廣韻》的相關知識《廣韻》分206韻,比《切韻》增加13韻。
雖然增加了韻數,語音體系並沒有發生變化,因為增加的韻只是把某些包含兩個韻母的韻析成兩韻。
《廣韻》收單字26194字,比《切韻》增加1.5倍。
注文191692字,比原本《切韻》增加若干倍。
《廣韻》注文引證豐富,使韻書具有一般字典或辭典的作用。
《廣韻》在體例上也繼承了《切韻》、《唐韻》,下面對《廣韻》體例做個簡要介紹。
A分卷。
按聲調分卷。
當時漢語共有四個聲調,四聲即應是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