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学名词解释

宗教学名词解释

道教:道教是中国人为回应来自印度的佛教的挑战,借助东汉末年的特殊社会时代机缘而建立的本土宗教。

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吸收儒家纲常名教和佛教轮回转世而创立新教,中心思想是幻想长生不死,羽化登仙,追求躯体的不朽。

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以道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派生,社会和人生都应法道而行,以道为行为法则,最后回归自然。

格义:用中国典籍中相关概念来阐释佛典事数,就是把佛教经典中的名相,与中国经籍内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把相关类似的部分保留下来,作为常人理解佛典事数的途径与帮助。

六家七宗:首玄学影响,佛教僧众借用玄学观念去诠释《般若经》,对般若空的观念理解不同而产生歧义,于是形成所谓的六家七宗。

不真空论:僧肇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无自性的虚妄假相,故不真,也即是空,即非真生,就非实有。

万法都已呈现,各具不同形状,亦不能谓之无。

执着于有,或执着与无,都是“边见”,万法非有非无,不真不空。

物不迁论:从即动即静来论证体用如一的道理。

一阐提皆得成佛:竺道生认为经意未尽,随倡一阐提皆得成佛,在建康宣扬“涅槃学”。

顿悟:第一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第二“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可见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

第三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
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
烦恼之法。

形神问题:
优势:1佛教对现实苦难和
人生困厄有极为深刻的关
照和反思,提供了一种博大
精深的人生哲学。

2儒道都
把关注点放在现实世界,拒
绝讨论来世问题,佛教对边
的向往,对来世的不朽追求
可以弥补儒道的相对不足。

3佛教深邃的理论和形而上
的洞见,就在于吧人与生俱
来的基本邪恶作为谈论问
题,展开思维的起点。

本无论:1“本无“含义:
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
始。

2宗旨:一切诸法,本
性空寂。

3无万物的生存根
据,但不是由无产生万有。

4一旦放弃对未有的执着,
归心本无,就可断除烦恼,
解脱成佛。

本无宗强调诸法
性空,万物本无。

否定现实
世界,肯定彼岸世界,即否
定现象肯定本性的真实性。

其特点是空现象而不空本
体,空世间而不空出世间。

这同印度大乘空宗既空世
间诸法有空出世间诸法的
思想是有距离的,因为被后
来的般若学者批评为好无
稽之谈。

灭神论:1形神相即,不得
相异。

形指形体,神指精神,
即为接近,异为分离。

2形
存神存,形谢神谢。

3形刃
神利,形质神用。

禅宗:禅师一种大智慧,是
主体对社会人生终极意义
的领受和感悟,是主体克服
自身的有限性而对自由、无
限和永恒的精神超越和追
求。

四法界:1事法界:差别之
事相2理法界:真如理体,
诸法平等。

3理事无碍法界:
真理与各种事相之间交互
融通,不相妨碍的关系。

4
事事无碍法界:千差万别的
具体事相之间,圆融一致,
互无妨碍的关系。

南能北秀:五祖弘忍在湖北
黄梅双峰山传法,后学说分
布各地,形成以慧能和神秀
为代表的南北两宗禅法体
系。

性具说:(本具、理具、
体具)性指法性、真如、佛
性。

具是具足,具备。

具可
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之
备相训。

天台宗认为,一切
诸法都为真如、法性所本
有,即一切众生皆有真如、
佛性,众生本性即具一切善
法和恶法,佛与众生没有根
本差别。

韩愈道统论:1道统的儒学
资源—孔子曰‘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如儒家的道统
意识为韩愈提供了思想灵
感,禅宗的法统谱系则为他
提供了现实的借鉴。

2韩愈
的到统一不仅是一种精神
谱系,他包含着一整套的原
则和制度。

3汉韩愈的道统,
意在维护儒家的正统和正
宗性。

具有非常明显的明显
性。

不但佛道作为异端遭到
排斥,即是是儒家的人如荀
子、董仲舒也作为非正宗遭
到清洗,着隐含着韩愈以儒
家掌门人自居,要清理门
户。

4纵向看,这个谱系是
断裂的,儒家近1123年没
有掌门人,这个断档期赋予
了韩愈排佛护儒以足够的
正当性。

于是韩愈接续儒家
道统的自任,名诏排道反佛
的旗帜。

般若学重点在阐明佛教的
本体论,论证现实世界的虚
幻性和不真实性,彼岸世界
的真实和完满性。

与此相关
联的是,何人能进入彼岸,
以何途径能进入彼岸,这是
涅槃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仁:是指礼敬祖先、爱护众
庶、忠于君主等品质,孔子
那里仁涉及一种伦理关系
和人际关系,核心是“仁者
爱人”。

爱人的起点是爱,
落点是人,他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要求,仁是爱人达到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修养的最圆成结果,仁的基础是孝悌,仁的内涵是至全、至德,仁涵盖了世间的一切美德。

中庸:作为以智能光德行,可称为中得,但它并不像道德规范那样具有实体性的意义。

作为一种方法,可称之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动态化的行为指南,具有方法论和价值标准的意义。

中指中道、适中正,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状态,庸是常态定势,操作曾面的实际运用,庸以中为体,中以庸为用,中是所用的最佳方法,庸是运用此方法达到的
最圆成的境界,中庸是完整
的方法论体系。

形神思想背景:1《礼记。

祭文》我问鬼神之名节2《正
义》精灵为魂,形体为魄3
《管子。

业内》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
为人。

4,《天论》形具而神
生,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神是派生的。

5《太史公自
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
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
劳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
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

6《淮南子。

原道训》以神为主者,形而
从利,以形为制者,神而从
害。

7《新论》精神居于形
体,犹如火燃烛也,烛无。

亦不能独行于空。

慧能禅
法:1自性本净(外因)2
见性成佛(见性就是自见自
己之性,是悟的结果)一般
佛教所谓的自性,指个体之
“实有性”慧能所谓“自性”
即“自己之性”,所谓见性
即自见其主体性,能自见其
主体性即是大荒。

3“无念”
“无相”“无住”。

慧能立教,
并非排斥功夫。

4定慧不仁。

在修行上,慧能认为禅悟和
禅定都没有独立意义,而应
将定慧融为一体。

5不依经
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