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社会功能)

09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社会功能)


美国人类学家塞雷纳· 南达说:“宗教 信仰实际上就是以超自然的神秘方式实 现社会控制。”一切居于统治地位的宗 教都具有强烈的维护与稳定现存社会秩 序的功能,而居于非统治地位的宗教虽 然也有这样的作用,但更多的则会起相 反的作用。因此,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 析,不能一概而论。
二、社会心理调节功能
在历史上已经有过的任何一个社 会中,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迫一 直都在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感,使 人们生活在对那些强大的异己力 量的恐惧中。宗教的一个重要功 能就是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进行心 理调节,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 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 安全感。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危机与不确定 性的自然环境中。在无情大自然面前, 我们常常是软弱无力的。在这个充满 危机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人们时时 被惊扰,加上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和 高度竞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人 们更加紧张。原始人有原始人的烦恼, 古代人有古代人的忧虑,现代人有现 代人的精神压力,而宗教始终执行着 它的心理调适功能。
社会是由具体的社会成员组成的, 多数社会成员心理的稳定与平衡是 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如果彼此之间 充满怨恨,或者对社会持有一种不 信任乃至仇恨的态度,每个人内心 都焦躁不安,疑虑重重,或者充满 莫可名状的恐惧感,那么这个社会 要想获得秩序上的稳定,一定会面 临许多困难。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宗教派别越多,而各 教派的内部整合程度又很高,这个国家 内部的分裂程度便会很大,从而产生宗 教纠纷和其他社会冲突。而且,在宗教 信仰者与非宗教信仰者之间,由于认同 上的差异,也会造成种种纠纷。世界上 因宗教不同而造成冲突(包括战争)的 地区非常多。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社会对作为社会行为 主体的行为的各个方面予以约束。社会 控制以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目标。广义的 社会控制指人们依靠社会力量,以一定 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施加影响, 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社会的相对 稳定;狭义的社会控制指运用各种手段 对犯罪行为及越轨行为进行预防、阻止 和处置。
宗教的超越美也是宗教情操美感功能 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精神生 活不仅需要理性的实际知识,而且还 需要超现实的幻想来丰富人们的精神 生活。现实生活无论如何荣华富贵, 但总不免有生老病死和各种烦恼痛苦, 宗教就是要超越这种局限与不完善, 试图去达到一种终极的绝对的完美归 宿。这种超越美在精神上为人们开拓 了一个彼岸乐园的天国世界和佛国净 土的未来世界。
人的内在精神需要使宗教的心理调 节功能成为可能。当一个人在社会 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不能实现各种人 生需要时,就会感到自己是处于一 种被剥夺的地位,在心理上会由此 而产生一种相对剥夺的不平衡的心 理现象,即本来应该得到的东西回 被剥夺而引发了心灵上的痛苦。宗 教则能为人们提供安抚这种心灵痛 苦的镇静剂和镇痛剂。
通过宗教礼仪、修行等活动在激发、培养 宗教情感、净化灵魂,消解不良心态的同 时,还通过宗教象征符号起着启发人们宗 教美感的作用。宗教象征符号是人们意志、 愿望和目标的物化表现,具有神圣的感召 力。至上神是宗教神圣美感力量的最高象 征。此外,教堂、庙宇、圣诗、圣书、圣 物等也是宗教美感力量的象征物。同高度 抽象化了的至上神的理性化美感相比,它 具有一种生动直观的感性美力量。
宗教的某些修行方法,通过清静养心,往往 能把修持者的心态调节到非凡的极佳状态, 使人由修心而达到修身强身的目的。在这个 方面,道教的内丹和佛教的坐禅就是很好的 例子。一旦人们认同了自己所崇拜的上帝和 神明,就会产生神与人之间的特定的心理活 动和心理感受,其中包括神圣感、圣洁感、 敬畏感、仁慈感、德性感、羞耻感、忏悔感、 新生感、谦让感、虔诚感,等等。总之,这 些宗教情感产生的过程就是心境达到平和、 向善的过程。
一、社会整合与控制功能
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 的各要素联系到一起,使它们一体化。 宗教能够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 使各种社会势力、集团凝聚成一个统 一的整体,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法国社会学家杜克海姆最早论述了宗 教这一功能。他指出,原始宗教都有 促进原始氏族、部落内部的团结一致 的重大作用。
在宗教与所处地区或国家的主导意识形 态不矛盾的社会中,尤其是在阶级社会 中,统治者一般都乐意把宗教作为一种 主要的社会控制手段,在实践中加以应 用。统治者往往运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 统治秩序,实现其多层面的社会控制、 利用宗教进行社会控制所达到的极至就 是国教统治,宗教成为全民性信仰,成 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成为维 护统治秩序的最大精神支柱。
宗教是超世的,因而宗教对世俗生活、 社会文明从根本上是否定的。宗教不会 主张用一种社会制度去取代另一种社会 制度,在宗教徒眼中任何世俗社会都是 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宗教想要改变的 是人,而不是社会,不是对具体社会不 满,而是超越社会生活本身。正是宗教 的这种超越性,使宗教采取了与世俗社 会相容合作的态度,在客观上起到了稳 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宗教的心理调节也会引起生理上的 良好调节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的 成果表明,一个经常受到精神折磨、 心情苦闷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 能会下降,甚至会下降50%。这样 的人得病率高,寿命短,死亡率当 然也高;与此相反,一个心情愉快、 心胸开阔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 能就会随之提高,从而有益于身体 健康。
当教徒们走进教堂做礼拜时,仁慈的圣像、 优美的赞美诗、和善的牧师、可亲的教友、 讲道的教诲、穆静的祈祷、严肃的气氛、 神圣的建筑等等,都会把人们的身心沉浸 于神圣超然的情操美感之中。对于一个长 期处于为生活和事业而紧张奔波和备受折 磨的人来说,这种神圣超然和心旷神怡。 这样肃静、优美的宗教环境,的确是一个 能够令人享受情操美感而具有吸引力的安 抚所,更是虔诚教徒增强情操美感的场所。 这就是宗教象征美的实际效果。
宗教学基础知识
Hale Waihona Puke 第9讲 宗教的社会功能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可以从各种宗 教要素出发,分析它们对个人和社 会的具体作用和作用途径,并作出 价值判断,但也可以把宗教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宗教与其所处的世俗 社会的相互影响,阐述宗教在社会 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宗教的社会功 能是宗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很多要素 组成,我们把这些要素称作社会 的子系统。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 的宗教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密不可 分。社会整体对宗教的作用是制 约性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宗 教对社会整体的作用或功能也很 明显。
宗教器物的艺术美不仅在视觉层面有其丰 富的象征内涵,也是超越美的物化,使超 越美具有一种实体感,圣像、圣物、圣器、 圣地和寺庙教堂等,都是用高超的艺术塑 造和制作出来的,把宗教象征美、超越美 和现实的艺术美结合起来,使得宗教器物 更具有神圣的美感陶冶功能。寺庙和教堂 是宗教器物美的综合,因此当人们特别是 宗教信仰者进入寺庙和教堂时,就会产生 一种油然而生的神圣感。
宗教的整合功能发生于信奉同一宗 教的个人、群体和社会集团之中; 信奉不同宗教的个人、群体和社会 集团,不仅常常难以整合,而且极 易造成对立,即使这些个人、群体 和社会集团属于同一民族或国家。 近几十年黎巴嫩、阿富汗、北爱尔 兰的宗教教派纷争情况,便典型地 说明了这一点。
宗教的整合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 不同的后果,从而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也 是不同的。当宗教的整合功能发生在宗 教共同体与民族或国家共同体相一致的 条件下时,它就会促进民族或国家内部 的一致和团结;而当这种整合发生于宗 教共同体与民族、国家共同体不一致的 条件下时,它常常会破坏民族与国家的 一致和团结。
宗教的整合功能还要通过宗教的其他 要素才能产生和发挥。宗教组织通过 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神职人员,不仅 起到传道布道的媒介作用,而且通过 他们把具有共同信仰的信徒组织起来, 从而起到了凝聚的作用。宗教组织通 过特定的教规约束宗教信徒的行为, 促使宗教组织成为相对稳定的社会实 体,从而使宗教成为社会系统中强有 力的子系统,并影响世俗社会。
运用宗教手段来实现社会控制就是运 用宗教信仰、感情、仪式、教义约束 人们的行为。宗教对人能够起到的这 种约束就是它的社会控制功能。与其 他类型的社会控制手段相比,宗教在 社会控制方面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使 统治者的权力获得神圣的合法性与权 威,能够为人类建构的社会秩序涂上 神圣的色彩,从而达到维系社会稳定 的目的。
罗素曾认为,宗教基本上是以对无知事 物的恐惧为基础的,而凭借科学的力量, 人们能够逐渐掌握、了解事物、能够战 胜多少世代以来一直生活在其中的怯懦 与恐惧。人们再也无须寻求子虚乌有的 帮助,也不再幻想天上的救星,而会依 靠自己的努力把世界改造成适于生活的 地方。然而,宗教的命运并非如罗素所 言。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在科学技术大发 展、文化知识大普及的背景下,人类不仅 没有远离宗教,反而是信教人数骤增;宗 教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时期。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向我们展 示了人类的宗教精神。无论用什么名字称 谓这种普遍的人类精神,只要我们承认它 在人类全部精神生活中是最重要的、最根 本的、导向性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思考 它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对人 们的整个生活产生的后果。
宗教的整合功能主要通过宗教信仰来 发挥。宗教信仰首先使接受了它的个 人、群体、社会集团形成一个具有共 同意识的宗教共同体并进而产生组织 上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宗教信仰又 能以其不同于世俗思想观念的特点, 在宗教共同体内唤起一种强烈的认同 意识,从而增强和促进共同体内部的 团结与一致。宗教的整合功能建立在 宗教信仰能在信徒中唤起共同的思想 信念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宗教是人民的 “鸦片”,它指的是:第一,宗 教使人超脱现实,在人们的意识 中创造出幻想的世界;第二,宗 教使人得到寄托于空想的自我安 慰。过去我们在理解马克思这段 论述的含义时,只注重了其批判 性,用作宗教的定义,忽略了马 克思在其中首先指出的宗教的心 理调节功能。
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指向人,指向一个 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而人不仅是 特殊的肉体存在,更重要的是特殊的精 神存在。这种精神性的存在寓寄于肉体 性的存在之中,既受制于肉体性的存在, 又超越于肉体性的存在。宗教的心理调 节功能是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 的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功能, 并由此使人们在心理、生理、精神和行 为达到和谐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