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

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一)观察主题图,答复下列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故事: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快乐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地上吃。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猴子他们采了什么水果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学生答复后,教师再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用哪一个数字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答复,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

(二)引导学生学习“>〞“1.教学“=〞(猴和桃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4)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3.教学““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答复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三、运用知识(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拿几个学生的上投影仪上长方体讲评。

(二)游戏:比一比1.师:“刚刚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2.小组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统计活动,了解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质量问题,使学生感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及估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中小组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估计物体的质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张秉贵的照片,提问:你们认识这个人吗?生:不认识。

师: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是一名优秀的售货员。

他的特点就是顾客要多重的糖,他一把抓起来放到秤上一称,准得连一块糖也不差,所以被人们尊敬的称为“一抓准〞。

你们知道他为什么抓得那么准吗?就是因为他勤学苦练,练就了能够准确的估算物品质量的绝活。

你们想不想向他学习?生:想。

二、实践活动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模仿一个购物的场景,评选出咱们班的小“张秉贵〞。

1、活动要求:〔1〕同学在小组活动时要互相帮助。

〔2〕当你在准备称物品时遇到人多地情况下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排队等候。

〔3〕活动时说话要轻,不要影响到其他组。

〔4〕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估计物品的质量,先不考虑物品的价钱。

2、活动过程:〔1〕同学们把要买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最后拿到售货员那里称一称,看看你的估算准不准,把估算和实际称的数据请记录员帮你记录下来。

〔2)老师想先做一次售货员,你们做顾客,你们同意吗?〔同意〕请你拿出带有红色标记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指名答复〕咱们把物品放到秤上称一称,看谁估算的最准。

(500克〕请同学们再来轮流掂一掂,这就是重500克的物品。

3、你还想买别的物品吗?〔1〕角色分配:每组选定一个售货员,一个记录员,一个汇报员,其他同学做顾客。

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自由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活动(略〕。

〔3〕全班交流。

同等质量的物品都有哪些?〔小组汇报〕〔4〕评选小“张秉贵〞。

每组评选出一名同学。

〔5〕提数学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你手中的物品,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6〕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课后小结:出示生活中的物品:1、出示一袋奶,你们估计它有多重?出示一盒奶,估计它有多重?出示一袋包子,估计它有多重?2、药品:在药盒上找数学信息。

师:克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3、营养配餐:找数学信息。

〔师指说含量〕师:克的知识能让我们的营养均衡。

看来克与千克的知识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教学目标: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激疑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②1米=100厘米1m=100㎝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

比方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二、互动解疑1.黑板的长是多少①估一估2米、3米、5米……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2.完成试一试①先估测②再量一量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2米②100厘米○1米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②12米+7米=( )米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⑤量比拟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拟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先估计再测量不够整米,剩余局部用厘米做单位。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游戏卡片。

教学设计准备练习1、口算练习。

〔开火车〕9-6 2+5 4+6 10-4 9-810-6 10-9 7-7 1+9 5+32、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7 9 10 9 83□ 4□ 6□ 3□ □53、猜一猜。

出示图片:苹果树上结了10个苹果,我用纸盖住了一局部,请你们猜一猜,我用纸盖住了几个苹果?〔6个〕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4和6组成10;10可以分成4和6;4加6等于10;10减4等于6;根据苹果树的样子推测大概是6个苹果〕教师评价:你们都很聪明,能用学过的知识猜对用纸盖住的苹果的个数。

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教学过程说明:第1题的口算题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第2题数的组成知识,是本节课填未知加数的依据,教师在这里做了重点复习,为下面要进行的新课做好了准备。

第3题安排的是猜一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填未知数的有关知识。

专家评析:填未知加数是所在章节的难点知识,因此,准备练习的设计从口算到数的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那么,让学生以此为生长点,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1、教学铅笔图。

出例如题插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汇报〕看着这幅图,你能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汇报:盒子里放了7枝笔;如果把盒子放满,可以放10枝笔;盒子里少放了3枝笔;盒子里原来可能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7枝等〕根据这幅图,谁能编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学生汇报:1.盒子里原来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几枝?2.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是几枝笔?3.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就是10枝笔吗?〕通过刚刚的观察,我们知道,盒子里已经放了7枝笔〔板书:7〕,还要放几枝,题里告诉了吗?〔没有〕我们把没有告诉的、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

“未知数〞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谁会写小括号?〔学生汇报,全班书空〕已经放的7枝笔和还要放的枝数合起来是10枝,谁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7+( 〕=10)这个算式怎么读?〔学生汇报:7加几等于10〕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课题〕学生分组讨论: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汇报,全班交流:7再添上3就是10,所以括号里填3;7和3组成10,所以括号里填3;7加3等于10,所以括号里填3;10减7等于3,所以括号里填3;盒子里空了3个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号里填3等。

想一想:括号里的3表示什么?2、教学小旗图。

出示小旗图:再画几面旗就是8面旗?6+( )=8再画几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请同学们先在横线上画一画,再在括号里填数。

〔小组活动〕6加几等于8括号里应该填几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3、直接填数。

看着图,同学们很快就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出示:3+〔 )=5 4+( 〕=72+〔 )=8 6+( 〕=10[教学过程说明: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根底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