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本卷共四大题,24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眼翳.(yì)伎.(zhī)俩箱箧.(qiè)绮.(qǐ)丽B.蟠.(fān)龙疮.(chuāng)疤褶.(zhě)皱蹒.(mǎn)跚C.殷.(yān)红藩.(fān)篱嶙峋.(xún)脊.(jǐ)梁D.伧.(chāng)俗模.(mú)样伛.(yù)偻归咎.(ji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蔷薇巧妙绝纶烦躁穷愁潦倒B.渴慕张皇失措耗资啸聚山林C.蹋败气息淹淹颓唐情郁于中D.絮说长途跋涉维幕五彩斑澜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

B.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C.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D.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较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对160个试点区县的中小学生,每人每天给予3元钱伙食补助。

B.我们不能不否认,读那些文字粗糙内容单薄的消遣读物应该有所节制。

C.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更好。

D.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如果长时间待在温度过高的办公室或家里,人体无法自然燃烧卡路里以保持体温。

②据此,研究人员建议,经常性曝露在些许寒冷但不致于发抖的环境,对增加身体能量消耗是良好且可以持久的方式,而且可节省昂贵的能源费用。

③如果冷到会发抖,每小时可以燃烧约400卡路里,新陈代谢率可以提高5倍。

④对那些无法控制饮食和无法进行定期运动的人,降低室温不失为一个减肥的好方法。

⑤如果室内温度低一些,将有助提高30%的新陈代谢率。

A.④③①⑤②B.②①⑤③④C.②③⑤①④D.④①⑤③②6.下列作为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人民网报道,在去年12月赴美考察期间,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曾与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会面。

库克对中方表示,愿意配合中国对苹果产品进行网络安全评估。

鲁炜去年12月6日在考察苹果公司位于硅谷的总部时强调,中国对苹果等科技产品一视同仁,市场开放,但前提是苹果公司必须保证中国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并维护中国国家安全。

分析人士认为,库克的表态说明,苹果成为首个愿意接受中国官方网络安全审查的外国科技巨头。

该事件标志着中美在网络空间的博弈进入新阶段---在技术实力对比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背景下,两国着手通过制度和法律来规范彼此的网络行为。

A. 中国对苹果等科技产品一视同仁B. 苹果成为首个愿接受中国网络安全审查的外国公司C.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与苹果公司CEO会面D. 中美在网络空间的博弈进入新阶段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

(4分)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②,时当大火③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④。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①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②岁落:光阴逝去。

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③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④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7.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诗歌的前四句写得是古城太原的秋天景色,突出了其早秋的景色特点。

B.诗歌的后四句转而抒发情感。

C.诗歌的前四句都是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太原秋天的景色。

D.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8.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颔联,在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

B.“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心花怒放的心情。

C.尾联用汾河滚滚不绝的流水来比喻自己悠悠不断的归思,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

D.这首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10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①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②。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③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注释】开元二十年前后王维曾在辋川隐居,写了许多赞美的诗文。

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

①曩(nǎng):从前。

②雊(gòu):雉鸡叫。

③天机:天性。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复与疏钟相间.( ) (4)倘能从.我游( )10.把下面的句子成翻译现代汉语。

(2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译文:11. 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12.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分)(三)古诗文积累。

(10分)13.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每空1分,共10分)①挥手自兹去,。

②山随平野尽,。

③登临吴蜀横分地,。

④,铁马冰河入梦来。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

⑥,带月荷锄归。

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⑧春冬之时,则,回清倒影。

⑨王维的《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名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3分)《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2分)15. 石家庄与烟台的纬度大致相同。

请结合第二个因素比较一下这两个城市在冬春两季的气温。

(3分)16.品读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词,体会它们的作用。

(4分)⑴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1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试着举例说明。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

(17分)槐花季羡林⑴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⑵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⑶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

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⑷“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⑸“什么奇迹呀?”⑹“你们这样的花树。

”⑺“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⑻“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⑼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B】⑽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⑾“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⑿“什么神奇?”⒀“这木棉花。

”⒁“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⒂【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