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央视《朗读者》之所以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C.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D.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全面启动。
2 . 下列有关内容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因籍贯、名、字、官名、世称等,古人称谓各有不同,如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白居易因字乐天,世称“白乐天”;杜甫,因官世称“杜少府”。
B.狗皮膏药是指药膏涂在小块狗皮上的一种药膏,疗效比一般膏药好。
旧时走江湖的人常假造这种膏药来骗取钱财,因而用来比喻骗人的货色。
C.写游记要抓住最富有特征或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这样才能令人难忘。
如《壶口瀑布》中以多种修辞,着力表现瀑布浊浪奔腾,前呼后拥的夺人气势,让人读来心魄震撼。
D.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
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说服力,演讲者往往会借助一些语言技巧来吸引听众,引起共鸣。
二、字词书写3 .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步在苏dī上,眺望湖中的残荷,枯枝败叶自在地随风摇yè。
并非一朵,两朵,百朵千朵,而是十万残荷,zì意地临风起舞,犹如万马奔téng的狂欢。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园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齐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⑦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4 . 下列对《苏州园林》选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因为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没有自然之趣,毫无美感。
B.假山的堆叠,不仅仅是一项艺术,更是一项技术。
C.苏州园林使用花墙、廊子和镜子都是为了实现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布景效果。
D.不论是就苏州园林极广范围的整体来看,还是就苏州园林极小范围的局部来看,游览者都会有“如在画图中”的体验。
5 . 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6 . 在《苏州园林》中“游览”一番后,你一定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产生了共鸣。
请结合选段相关内容,简要说明你喜欢站在苏州园林的哪个“点”上欣赏“图画”,你欣赏到的又是怎样一幅“完美的图画”。
7 .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苏州园林又有了哪一点新的认识。
请结合《苏州园林》选段的相关内容,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链接材料)中国古典园林在表现章法上也有很多传统山水画的影子。
如二者都很注重虚实对比。
山水画论中有“虚实相生,乃得画理”及“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之说。
在山水画中,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
而在古典园林中,虚与实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
在空间处理上,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还往往采用山水画论中的“小中见大”“须弥芥子①”“壶中天地②”等创造手法。
如园林常用假山、建筑、廊、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景色;同时,园林中的假山池塘,浓缩了大自然奇山秀水之美,漫步庭园树石之间,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这与山水画“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色调风格的采用上,中国古典园林也往往借鉴传统山水画。
如江南园林无论是建筑的构造上,还是其外观的粉饰上,都同山水画一样,在色彩的应用上以自然、淡雅、平静为主,主要呈“黑”“白”“灰”三大主色,不燥不火,崇尚自然,清雅而疏朗。
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常常采用山水画中的手法。
山水画谱中有“树要偃仰稀密相间……树要填空,大树小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可相犯,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之说。
而这些手法也正是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常用手法。
(《浅析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节选)①须弥芥子:须弥,佛经中的山名,据说在大海之中,上高三百三十六万里。
芥子,芥菜的种子。
偌大一个须弥山塞进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刚刚合适。
原形容佛法无边,神通广大。
这里形容小中蕴大。
②壶中天地:原指道家的神仙生活。
这里指狭小的空间营造出宏大的境界。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精神拾荒三步曲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
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
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
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就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
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
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
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
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
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
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8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C.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D.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9 . 下面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用以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B.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C.第③④段是紧紧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D.第⑤段的作用在于:画龙点睛,既总结全文,又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10 . 下面对第④段语言品析错误的一项是()A.“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把“灵感”比喻为“贵宾”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灵感不是思想者固有的。
二,灵感的价值是可贵的。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灵感对于思想者的珍贵性。
B.“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懂得待之以礼”一句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思想者在灵感而前,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C.“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运用比喻,强调写作、记录、笔记是留下灵感的最好方式。
D.“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一句中“投奔”一词用得最好,把原本十分抽象的思想概念活化成投奔一代明君的千军万马,进一步突出“勤于记录”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