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评价与选择PPT课件
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评价与选择PPT课件
系反应) • 结节漏斗通路:D2受体
10
D1家族的位置(D1、D5)
分布最广泛,数目最多的DA突触后受体。主要 分布于纹状体、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等。
前额叶(PFC)锥体神经元;前额叶含GABA ( γ-氨基丁酸)的中间神经元上。
皮质内锥体投射区。 与 20D倍2不。共戴天,大脑皮质中D1受体是D2的10~ D阻1家断族为比好D!2家!族更直接地参与了认知活动。不
4)D 2 羟色胺 2A
、 (5
-5H- T羟2A色) 受胺体1A拮(5抗-剂HT,1如A )阿受立体哌部唑分。激动剂和5
-
3
抗精神病药的药理学特点
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受体具有不同的药理学特点,与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相比 ,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改善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情感性症状及认知功能方面 具有优势。
9
不同脑区多巴胺受体分布不同
• 药理学特征: D1、 D5 - D1 族受体 D2、D3、D4 -D2族受体
• 中脑-皮质: D2族受体( D2、D3、D4,与精神分裂症-SCH有关) • 中脑-边缘通路:D2族受体( D2、D3、D4,与SCH有关); • 黑质纹状体通路:D1族受体,D2、D3 (阻断可致EPS-锥体外
1) 5 - 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 serotonin dopamineantagonists, SDAs) , 如利培酮、齐拉西酮。
2)多受体作用药(multi - acting receptor targeted agents, MARTAs) , 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
3)选择性 D2 /D3 受体拮抗剂 , 如阿米舒必利。
边缘系统在功能上主要与情绪反应(恐惧、愤怒)、行为 (摄食、性、攻击)反应、内脏功能调节及记忆功能有关。 其对内脏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下丘脑来实现。
7
边缘系统的结构
8
精神症状与特定通路或脑区有关
阳性症状:中脑-边缘;中脑-皮质 阴性症状:中脑-皮质/前额叶皮质;伏核/奖赏回路 认知方面: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情感症状:腹内侧前额叶皮质; 攻击性:眶额叶皮质/ 杏仁核。
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评价与选择
寇耀時
1
概述
抗精神病药物 (antipsychotic drugs) 是指用于治疗精神 分裂症或精神病性症状的一类药物。
20 世纪 50 年代初出现的第一个精神药物氯丙嗪标志着 现代精神药物治疗的里程碑 。
近20 多年来 , 精神药物治疗学是临床医学领域发展最 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 品种繁多、结构各异的新型抗精神 病药物正不断研发、上市。
氯和体③氮力的与平和特胆殊碱E5P-作能HST发用、2A生或 组受率胺体D1低、高/D的亲α21解,和肾D释力4上/D有:腺2①受关素可体。受能的②体与交对有D互关2D受1作。与体用D低4。受亲
13
常用抗精神病药的受体药理学特点
14Βιβλιοθήκη 抗精神病药物对中枢受体的亲和力等级
Ziprasidone (齐拉西酮)
15
Sertindole (舍吲哚)
——此表来自:湖南医大附二院精研所,刘铁桥.新型抗精神病药的比较.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2:75~79.
氯氮平 ( Clozapine)
4
脑内有四条多巴胺通路
5
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
中脑-额叶和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
6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边缘系统主要由围绕侧脑室周围的结构组成,包括扣带回、 海马旁回、海马结构、隔区和梨状区。扩大的边缘系统还包 括与上述部位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相关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 如眶额回后部、岛叶前部、颞极、杏仁核、隔核、下丘脑、 丘脑前核及中脑背盖内侧等。
11
D2家族的位置(D2, D3, D4)
D2受体在皮质(前额叶皮层除外)、基底节、边缘系
统分布广泛。
D3和D4受体亚型主要在边缘系统,D3在边缘系统具有
特异性。在D2较多的纹状体中几乎不存在D3。这一特 点使人们从理论上构想特异性的D3受体配体将有可能 既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而又不产生锥外系副作 用。
如何正确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 就必须先了解这些药物 , 目前国内外精神病学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热点也集中 在这方面。面对如此多的抗精神病药物 , 如何选择最合 适的药物应用于患者是临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 , 下面就 这些问题予以讨论。
参考文献: 江开达 . 精神药理学 [M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 318.
此药对单胺类、乙酰胆碱、组织胺类受体均有较高 的受高亲体达和的90力占%有,, 业对率已D约4证为受明体25,的%氯占,氮对有平5率对- H达难T25治0受%性体~分的7裂占5%症有,的率对阳则D2 性症状和继发阴性症状有效 , 且能降低自杀危险性 , 改善生活质量 , 维持治疗能降低复发。对焦虑、抑 郁、情感淡漠可能有效 , 而对原发阴性症状和认知 功能的改善的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抗精神病药物一般分为两大类,即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物 (first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FGAs; 或称经典抗精 神病药物 ) 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 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SGAs; 或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 。
参考文献:沈渔邨 . 精神病学 [M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3: 648.
12
D3 受体的药理活性
D3受体与D2受体有相似的药理活性,是抗精神 病药物的重要的靶点。氨基酸排列有52%的相 似性,膜穿透能力有75%的相似性。不同:在D2 较多的纹状体中几乎不存在D3。
D3受体阻断具有抗精神病作用,改善认知。 几乎所有经典抗精神病药都与D2有关。如果药
物能选择性作用于边缘系统D3受体,则能提高 抗精神病药疗效,减少副反应。
2
概述
第体一, 故代又抗被精称神为病多药巴物胺的受药体理阻作滞用剂为,阻其断典中型枢代多表巴为胺氯D丙2 嗪受、 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泰尔登等 , 这些药物对中枢 的多巴胺 D2 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为对中枢多种受体的综合 调节作用 , 目前按照其药理作用分为以下四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