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1. (6分) (2017高一上·南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新诗的宿命。
语言方面与文言相对的白话,形式方面与格律平仄相对的不拘音韵、长短不一的自由体,对旧有的诗歌规范来讲,无疑都是颠覆性的,是对于诗歌基本范型的重构,是对诗歌本身的重新定义和对诗歌边界的拓展,这是极富想象力,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
诗歌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而更重要的是精神、观念方面的。
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危机其原因是多重、复杂的,但其中非常根本的一点是文化层面。
新诗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新诗的“新”自然首先体现在其物质材料、其外在形式上,白话诗、自由诗相对于此前的文言诗、格律诗而言的确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诗歌的“生产力”。
胡适在写于1919年的《谈新诗》中,首先强调的是“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的意义,并指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
”“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就新诗的语言构成来讲,现代汉语更为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时代性,其变化更多,句式结构也更为复杂,更长于表达复杂精细的情感、思想,就此而言,的确是别开生面,冲破了古典诗歌语言较为单一、封闭、僵化的状况,在最为基础的语言层面为新诗之呈现新的面貌打下了基础。
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现代汉语作为诗歌语言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其能力、资质已经得到公认,呈现了与古代汉语大为不同的诗意空间。
新诗是与时代同行,不断“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观念、美学取向、艺术技法等层出不穷;与传统诗歌相比,在诸多方面均实现了置换与更替,称之为“新诗”名副其实。
20世纪以来,新文化、新文学、新诗、新中国……短短百年竞有如此多的“新”,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奇观。
这一方面说明“新”有其现实基础、外在需求和内在的激情、冲动;另一方面,说明这里的“新”其发育是不充分的,其发展有挫折、有中止,因而才需要另起炉灶、重新出发。
“新”的并不就是“好”的,关于“新诗”之“新”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诸多有识之士的反思。
(摘编自王士强《新的,现代的,自由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新诗在外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彻底颠覆了传统文言诗、格律诗,是对诗歌基本范型的重构。
B . 新诗在语言构成上以白话文为主,不注重音韵等外在形式,打破了旧体诗歌的规范。
C . 胡适先生认为旧体诗的外在形式已经成为新诗基本内容表达及精神情感表达的一种枷锁、镣铐。
D . 随着新诗的出现,现代汉语凭借自身的资质、能力成为了新诗的主要语言方式,并得到认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从新诗的“新”人手,论述了新诗与旧体诗歌在语言、精神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B . 文章引用了胡适关于新诗的观点,既表明作者对新诗的认识,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 文章论述逻辑严谨,不仅写出了新诗发展的革命性意义,也看到了背后存在的不足。
D . 文章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古典诗歌语言的单一、封闭、僵化的状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新文化、新诗等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外在需求,但其自身依旧需要不断改进,甚至重构。
B . 近代以来,正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层面的变革,新诗才呈现出了不断发展变化、不断繁荣的景象。
C . 现代汉语富有时代性,变化繁多,句式结构也比较复杂,其所创造的诗意空间与古代汉语有较大区别。
D . 新诗之所以为“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思想观念、美学取向等方面均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的置换与更替。
2. (18分) (2017高一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只欠母亲赵鑫珊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
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
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
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
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
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
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
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
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
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
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
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
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
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
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
这点我做得很好。
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
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
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
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
“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
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
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
我父亲是长子。
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
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
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
”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
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
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
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
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
当时我十七岁。
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
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
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B .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C . 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 .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E . 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4)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的怀念。
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
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
3.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个动荡的大时代。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还没安排好王室的继承大事就撒手人寰了,留下王子们________。
王子猛被贵族大臣拥戴登上王位,号称周悼王,一向受宠的王子朝攻击并杀了他,自立为王。
4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
王子朝见________,就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国而去,(),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录:“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因为手中拥有象征周朝王权的典籍,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刺杀了王子朝。
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
从此,这批价值连城的典籍________,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
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2500年来,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________。
王子朝“奔楚”到达的是西鄂,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
王子朝的冢是否还在,失踪的典籍会不会随他一起深藏在这一带?(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无影无踪无人问津B . 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无影无踪无人问津C . 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杳无音信门可罗雀D . 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杳无音信门可罗雀(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随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外,还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B . 随行者中除了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外,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
C . 随行者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更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