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第一轮)
朱熹是如何看待“理”与“气”的?
朱熹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 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 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 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 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 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例如: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这些规矩在今天的年轻一代“新新人类”看来,似乎过于迂腐、 过于苛刻,其实不然。按照朱熹的逻辑,如果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良好 习惯都难以养成,那么就谈不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更遑论治国平天 下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朱熹为什么要强调“持敬”、“涵养”工夫 了。他所说的“持敬”,首先要使自身外貌风度得到整肃,要排除杂念, 外貌与内心做到表里如一、整齐严肃,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动容貌、 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他有一句名言:“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 大祭。”意思是说,待人接物必须恭恭敬敬、畏畏谨谨、收敛身心,不 要放纵自己。如果人人都如此讲究“修身”,那么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人的诗句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三、程朱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思想观点 A、哲学观: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 气。 B、道德观:“存天理,去人欲” C、方法论: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 “理”。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禁锢人们思想
设计意图:利用
文学形象、生动的 语言使抽象的概念 深入浅出。
王阳明《传习录》: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
4.王阳明发扬心学 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
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 ●明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 ●理学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已失去 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 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道德沦丧,社会动荡 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 自然、宇宙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
一、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①社会动荡不安,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 ②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学的核心价值被冲击 ③儒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受到质疑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儒学吸收佛道有效成分,更具理性化、思辨化
3、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
王 守 仁 程 颢 朱 熹
陆 九 渊
程 颐
目标:
• • • • • “为天地立心,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百姓安身立命服务 为生民立命, 为历史上的孔、孟等圣人恢复 为往圣继绝学, 中断的学术传统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拓太平基业 ——北宋 · 张载
理学源流
• • • • • 先声:韩愈李翱 (一)创立:北宋五子 (二)集成:南宋朱熹 (三)发展:陆王心学 (四)衰落:明末清初
哪五个人并称为“北宋五子”?请试探寻他们之间的关系。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 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 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发明本心
——《宋元学案》卷七十七
陆九渊与杨简的对话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杨: “本心”到底指什么?
陆:你断案的时候,心中的是 非标准是什么?那便是你的 本心。
可见本心就是人心中固有的 是非善恶标准。 何谓发明本心呢?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发明 本心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积极:①重新稳固了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有
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封建专制统治。
做人:三纲五常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1,周敦颐(濂溪)《太极图》 2,邵雍(康节)重新排列、解释64卦 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合 二为一。 3,张载(横渠)关学:开创气学一派;准 确的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洛学):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天理,将理气统一为仁,以此作为人的最高 境界。
三年,颇见得此中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格 否定格物 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致知说 人类社会 致良知,知行合一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 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 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 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 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 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 “这就是你的良知!”
一物需有一理。 万物皆有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天者,理也。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 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 臣道,过此则无理。 性即是理。 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 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以上文字摘自《二程遗书》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统,并能治 理国家的新儒学。 目的 周敦颐 邵 张 雍 载—— 理学中唯物主义的代表 奠基者 理学的开创者 儒学(根本)
二
程—— 贡献最大,影响最巨
老子的思想主张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
自然、宇宙
世界万物由矛盾对立面构成,矛盾在一定条件
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 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③分析陆王心学与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下转化。类社会
做人原则:顺其自然;守静、守雌
荀子的思想主张
自然、宇宙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论:人性本恶
人类社会
政治:行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并施 做人:强调后天教育使人向善
董仲舒新儒学
自然、宇宙
天命观,天人感应
政治:春秋大一统;遵循天道,行仁政
人类社会
程颐四箴之一《程子听箴》碑刻,原物存于岳麓书院 。
1.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 程朱理学
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 程颢 程颐 朱熹 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自然、宇宙 “理”是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法 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 则 不可乱也。 “理”表现在人类社会就是儒家 认识: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道 《朱子语类》云: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德规范,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人类社会 穷理:格物致知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土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 做人:存天理,灭人欲 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 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 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 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 材料三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的同门、 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①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 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材料一 《二程遗书》云: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3.陆九渊开创心学 《朱子语类》云: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
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自然、宇宙 “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 材料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 白鹿洞书院学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理”。 无非此理而已。 笃行之。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材料二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 人类社会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内心反省 ——《象山先生全集》 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 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
三、程朱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 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 ——《二程遗书》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 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遏人欲而存天 理。”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人生自古谁无死,粉身碎骨浑不怕,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 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