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备考指要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不能丢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我们知道,词语有基本义、修辞义、隐含义、临时义、附加义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它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
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示例】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4分)参考答案: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
“午”在文中的实指义是时间——“下午”“午后”,这是明的。
但是还应向深层发掘,文中还有暗寓,指荷的生命状态。
联系全文,筛选相关词语,如“喧哗”“寥落”“喧嚣”“安静”“第二年再来接唱”“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等。
最后精心提炼,组成答案即可。
2.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参考答案:(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
(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3. 文章开头说:“我真正接近鹰,是在西藏阿里。
”如何理解其中“真正”二字的含意?(2分)参考答案:过去见到的都是空中翱翔的鹰,只认识到鹰的一面。
这次近距离见到从湖里上岸,爬行到山顶腾飞的鹰,对鹰有了全面认识。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的是这些句子对于文章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文中大致有下面四种情况:一是揭示作品旨意、作者观点的句子;二是关系文章脉络、结构层次的句子;三是富含人物情感意蕴、人生哲理的句子;四是使用艺术技巧、修辞手法的句子。
“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当然也不是指文字本身直接传达的表面信息,而是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隐含意义、比喻意义等,不同的是,“含意”有时还包括作者的意图、感情等,内涵更为丰富些。
这里的理解,就是要通过读和思的活动对一定的句子加以认知,并借助一定的语言,将读与思的结果表达出来。
可以说,理解文中句子含意,是跨越时空与作者心意相通。
因此,忠实于原文,解读作者,不作凭空臆想,这是理解其含意的基本要求。
【基本思路】(1)找准重要句子中的关键词(词组)(2)据关键词特点指向还原①表达还原比喻修辞,要透过喻体寻找本体,明确其本质含意;比拟手法,要找准比拟双方的共同点;双关修辞要着力探寻双关义所在;夸张手法,则需要回归现实性表达。
表达还原适用于运用了修辞格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具有含蓄、不易理解的特点。
②根源还原根源还原适合于主旨句和关键句的理解,这些句子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但是它关联着全文或者上下文的语境,因此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凡是句面意思不问“为什么”就会使读者感到费解和猜疑的句子,均应在上下文语境中寻求原因,融入答案。
(3)把握情感取向,提炼哲理内核。
重要句子中除了关键词的可供还原的本质意义和根源意义之外,超脱于表面句意之上的情感、情怀与观念、态度是我们在解释句子含意的时候必须关注的点。
遗漏这点,就可能因为没有把握句子的深层含意而导致丢分。
【示例】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解析】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喻体“底片”及“冲洗”在句中的临时义,即可得出答案。
2.“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参考答案: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3.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
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根据上下文,解释“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的含意。
参考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解析】本段主要写阳关的自然风貌,“绿色的海洋”的本体就是“宽广的绿色林带”,“突然闯进”暗含了作者的惊喜。
4.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
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
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
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
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参考答案: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解析】这句话中的“它”指代上文“我”梳头时发现的那一根白发,是那一根白发“刺痛了我的眼睛”,而“白发”代表着岁月的流逝,自然引发了作者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5.怎样理解“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我要尽情的享受今年北平的春天。
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
三、作用、好处类题型解题思路(一)文中某一部分的作用第一步,写明内容上的作用,即其本身是什么意思。
(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增强说服力,深化或启迪,抒发什么感情)第二步,写明结构上的作用:照应前文或题目、过渡、铺垫、为下文张本、引出下文等。
第三步,有无艺术效果:丰富文章内容、文化氛围,文学底蕴、增强可读性,文采斐然等。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①环境本身(勾勒……环境,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以景衬人正衬——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反衬——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③结构:过渡、铺垫、为下文张本、引出下文等。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三)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四)引用某一内容的作用①引用的内容表达了什么(证明了什么观点,阐明了什么事理,揭示了什么内涵,表达了什么情感态度等)②结构:过渡、铺垫、为下文张本、引出下文等。
③表达效果:丰富文章的内容(内涵);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趣味性、感染力;增添文学色彩、诗意、文化气息(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增强文化底蕴等。
(五)散文标题的作用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②表达作者主观的情感和态度;③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④作为文章的线索或结构思路;⑤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六)人物形象作用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2.从结构上来看,与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
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
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结构上前后关联;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人称、叙述顺序、表达技巧的作用见复习资料。
)四、鉴赏语言特色——散文语言的鉴赏角度1.从用词遣词的角度鉴赏用词之美。
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词:①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使文章富有文采,更具内涵。
2.人称变换美。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亲切自然,生动真实,如亲临其境。
第二人称兼有拟人味,语言生动,便于直抒胸臆、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拉近距离,给人以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的角度自由地叙述,自由灵活。
3.句式多样美(音韵之美)长句:流畅匀称,层层修饰、表意严密。
短句:简练精美,语言轻快、活泼、流转、自然。
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相间,整散结合,使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具有典雅之美。
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
排比句:显得整齐、工稳、典雅。
感叹句:情感强烈。
疑问句:发人深思。
回环复沓句:琅琅上口、音韵美、感染力。
复沓对充实内容、突出主题、渲染气氛、加强情感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4.从修辞的角度鉴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使情感更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1)直露与含蓄直露: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不直接表达情意,而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艺术技巧。
(2)质朴与华丽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3)庄重与诙谐庄重: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4)简洁与细腻简洁: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6.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
口语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平易朴素;书面语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