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怯.懦(qiè)夙.夜(sù)契.合(qì)蹑.手蹑脚(niē)B.遗诏.(zhào)崩殂.(cù)苟.安(gǒu)赫.赫扬扬(hè)C.臧否.(fǒu)忌讳.(huì)桥堍.(tù)信手拈.来(niān)D.稽.首(qǐ)睥睨.(nì)诘.难(jié)镗镗..鞳鞳(tā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凝视侦辑歌谣骂骂咧咧B.幌子旷远海啸雕梁画栋C.要决拘泥意蕴哗众取宠D.凄惨伫立拾掇咬牙跺脚3.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9分)()(1)饿死真吾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南安军》)(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联想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也已经灭亡。

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说,一个种族已不复存在。

5.以下是某班的名著阅读任务清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4分)6.综合性学习。

(7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

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

回首逝去的日子里,我们留下很多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

在开展“岁月如歌”的活动中,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自我激励】坐在考场的你,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你肯定有过成功的荣耀,也遭遇过失败的沮丧。

请你自选角度怀着真情创作一则格言激励自己。

(温馨提示:不能抄袭名人名言。

)(2分)我的格言:(2)【同窗情深】近段时间,你可能在写或想写毕业留言。

现在中学生的留言五花八门,下面是从中摘抄的两则,请你认真阅读,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留言进行评析。

(3分)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好友送我情”,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②学习上,你是我的竞争对手;生活中,你是我的良朋好友。

有你一路陪伴,真好!我选第______则,我的评析:(3)【续说感言】在活动结束的晚会上,肖雅同学深情地说道:“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的年轮;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的欢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青年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但由于太激动,她只说了两句就停住了,请你仿照肖雅的句式续说一句,同样表达心中的感慨。

(2分)二、阅读(43分)(一)最后的老师(16分)林庭光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

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

她在这里待了几天。

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

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

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蹬水。

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

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

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

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

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

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

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

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

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

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

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

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

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包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

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

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

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

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4分)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4.小说结尾并未交代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4分)(二)读书是一种“遇见”(12分)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

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可使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

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

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

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

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黃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王观能动的行为。

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

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

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

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才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

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

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做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

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

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

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

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

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