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A卷一、积累·运用(30分)1、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根据语境填出四字成语。
(4分)梦中的江南永远飞花曼舞,风絮低徊。
这样的景致多少是有些暧昧的,当流水(xié)着落花、轻絮,徐徐自城中流过,江南的空气便无端透着风月的(mí)香了。
那千年前的旧景象会穿越岁月的长河而来,这时,总见(比喻很有才学)的才子们在河边吟咏:“春城无处不飞花——”,而对岸总会有曼妙女子斜倚在(diāo)梁画栋的檐下,心不在焉地把玩着裙间的流苏,顾盼生姿地朝着河那边张望。
2、请你任选以下6个句子加以填空。
(12分)①、山回路转不见君,。
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吾视其辙乱,。
④、,不教胡马度阴山。
⑤、青箬笠,绿蓑衣,。
⑥、竹外桃花三两枝,。
⑦、,猿啼三声泪沾裳。
⑧、,直挂云帆济沧海。
3、用学过的古诗文填空。
(3分)①、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真如诸葛亮“ ,”的境遇一样。
②、夕阳西下,告别荷塘。
犹豫的脚步留恋的心。
依然徜徉于“ ”的夏之梦中。
4、仿照例句,请写一个句子:(3分)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提示:可以把知识、友谊、青春等作为写的对象]5、每一个会徽的后面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当你翻开这本画册,拥有悠久历史、光荣现在和灿烂未来的中国北京,正在把你拥抱。
在这个故事里充溢着中国北京的盛情和期盼;在这个会徽中记载着中国北京向世界做出的承诺。
这就是“舞动的北京”。
这就是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
左边是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印的剩余为红色),请你做下列题目:(4分)(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
(2分)(2)、请描述该会徽所表达的含义(指出其中一点即可)。
(2分)6、名著阅读填空。
(4分)(1)、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作家写的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事迹鼓舞了我国千千万万的读者。
(2分)(2)、根据诗句判断人物(均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2分)①、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②、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二、阅读理解(55分)面对久别的故乡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是欣喜、兴奋?还是伤感、惆怅?谁又曾感到过害怕呢?请回答7—12小题。
(一)害怕回乡(19分)⑴回乡不是回家。
⑵回家是亲切的。
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顺理成章。
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⑶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目光迎候你:"哇,回家来看母亲了。
"⑷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⑸母亲去世后,家就变飘渺了。
但那是我的根,那时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
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的,蚱蜢是怎么跳的,画眉鸟是怎么唱的,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⑹回归是必然的。
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
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⑺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
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目光也依旧真挚。
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⑻是的,回来看看。
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青山依旧青。
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⑼"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
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那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那一缕炊烟。
⑽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然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昨日以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躅复踯躅。
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⑾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人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⑿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
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
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
只是你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⒀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⒁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小鸟,在山外的天地里飞了一圈。
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了漫游一回。
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
于是你回乡,因为你是从这赤条条的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怀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
而今疲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踪是否歪斜?你是否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而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⒂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生命行程⒃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⒄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⒅所以,我害怕回乡。
7、作者一开始就说:“回家不是回乡。
”从文中可以看出,回家的感觉是,回乡的感觉是。
(各用文中的一个词填空)(4分)8、第⑵段说“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依门而望”,“游子”是多么激动啊!请你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游子“的心理活动。
(要求:字数50左右)(3分)9、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2分)10、体会第⒂段中加点词“审读”的语境义,从第⒁段中找出一个与它意义相近的词语。
(2分)11、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害怕回乡。
”请细读短文概括原因。
(4分)12、思乡是中国人的传统的文化心态。
请你写出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一句名诗或名句,并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分)面对“低头”与“昂首”,你是选择哪一种呢?或许你很难决定,那么就请细品这则短文吧,回答13—18小题。
(二)《低头与昂首》(16分)⑴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
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
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
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
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⑵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⑶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
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
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⑷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
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
(A)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B)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
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
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
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⑸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⑹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3、文中第⑴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
(2分)14、文中第⑷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
(2分)15、第⑷段中A、B两句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答:。
(3分)16、年轻人打了主考官,反而被录用了,为什么?答:。
(3分)17、你从本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答:。
(3分)18、请你紧扣“低头”或“昂首”在文中的含义写一句为人处世方面的名言警句。
答:。
(3分)柳宗元笔下的“永之人”为何要争着去捕蛇呢?阅读后,请回答19—22题。
(三)(9分)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9、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然得而腊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苛政猛于虎也()20、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
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
(2分)21、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⑴去死肌,杀三虫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⑶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⑷挈妻子而去之走A ⑵⑶B ⑴⑵C ⑶⑷D ⑵⑷22、翻译句子(2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一个人能得到大师的真迹是幸运的,但难在如何巧求“千金一字”,《献曲求诗》不失为一个“金点子”。
请做23—26题。
(四)献曲求诗(11分)北宋[苏轼]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
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
”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
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
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
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
”坡笑而从之。
[注释]:嘉纸:很好的纸张。
嘉:美好的。
2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1)酣()(2)腰()(3)既()(4)袖()24、翻译(4分)(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2)坐客皆引满醉倒25、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
(3分)成语:三、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65分,其中书写5分)报摘:有一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沓作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