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一、单项选择题(1~24小题,毎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1.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答案】C【解析】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即可。

2.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A. 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B. 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C. 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D. 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A3.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D正确;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A错误;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D错误。

【名师点睛】根据关键信息“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知是在民众中普及儒家伦理。

4. 淸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A. 淸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B. 淸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C. 淸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D. 淸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答案】B【解析】从“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可知淸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 B 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对外贸易由官方垄断,A错误;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贸易的限制,不能体现“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排除D。

【名师点睛】本题容易错选D,清朝的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材料没有体现“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5. 在—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

”而淸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

这表明A. 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B. 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C. 中英分歧巨大,致签约流产D. 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答案】B【解析】“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 “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表明“北京驻使”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故B正确;中国是战败国,条约为不平等条约,A不符合近代中国外交史实;“北京驻使”是《天津条约》的条款,“致签约流产”不符合史实,排除C;清政府只是强力反对“北京驻使”,《天津条约》的诸多侵犯国家主权的条款均如数接收,故D表述不正确,排除D。

6. “辽宁”号航空母舰试航成功,被视为“中国现代海军走向世界”的新开端。

回顾历史,甲午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标志是A. 淸政府启用了湖北新军B. 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 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D. 清军接受维新思想启蒙【答案】C【解析】根据“甲午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指甲午战争的作用“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主要是北洋水师参与了甲午战争,A错误;B、D与甲午战争“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无关,排除;甲午战争中,中国装备最先进的近代海军参与角逐,体现出“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故C正确。

7. 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

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这些观点A. 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 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 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 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表明“断发易服”不仅是习俗变革,而且具有观念变革意义,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反映“断发易服”的必要性,并非“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C;D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8. 陈独秀在《敬告靑年》中宜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A. 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B. 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C.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D. 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故C项正确;由“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存在全盘否定倾向,对传统文化没有科学认识,A、D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9.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

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有利于动员全民抗日B. 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C. 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D. 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材料“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说明了国民党同意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正确;抗战期间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B错误;C不符合材料“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D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易误选B,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走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10.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答案】D【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制度的建立,而不是重建和完善,A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排除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两部宪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供了法律依据,D正确。

11.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改革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粮食、棉花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逐步取消生猪、水产品和蔬菜派购,允许自由上市交易,按质论价。

这些政策措施A. 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B. 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C. 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D. 确立了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1985年人民公社体制已经打破,而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A、D错误;根据文件精神,农产品可以逐渐走向市场化、经营方式多样化,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B正确;文件只是对农产品购销制度作了调整,与“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12.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A. 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B.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 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D.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答案】C【解析】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不是华夷外交,“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错误,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错误;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是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必须走出去”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再是内向性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非日内瓦会议后,所以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只能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逐渐变成正常化的外交,故C正确,D错误。

13.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B. 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C. 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D. 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从1992年到1997年”,联系教材内容可知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对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A项出现在197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1987年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时间,结合“九二共识”的作用解答即可。

14.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红旗—22等六款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

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答案】A【解析】由“六款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亮相阅兵式,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后“科技强军”战略成效显著,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和“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排除B、C、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