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长兴县滨海小学潘雪华说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外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
而词语,它既是识字、写字的延伸,又是阅读、写作的基础。
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词语教学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词语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课内,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把词语教学单独列为一个教学环节,很少能做到随文本内容理解词语,脱离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影响了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更进一步影响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有些教师在词语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记忆词语而采取死记硬背词语意思等等措施,更是大错特错。
此外课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很多教师课后崇尚让学生机械地抄抄词语,没有其他相关的训练,导致课内学的新词课后没有做到学以致用。
因此,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词语教学要始终坚持语文姓“语”不动摇,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以下就针对课内和课外两大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课内掌握方法,重点理解词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理解词语的能力却越来越差,究其原因也正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解词的方法,自然很多词语的意思也就理解得没那么准确了。
所以说,课内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最重要的便是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解词的方法呢?以下几种方法是简单易行的,在平时的词语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渗透,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
(一)语境释词,立体解析语境释词指的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境去理解词语。
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应当从以上这些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解析。
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采取就词解词的方法,脱离语境,殊不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一个词语,如果你单独地去解释它的词义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接受,但如果把同样的这个词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那么这个词语就会变得神采飞扬起来,学生也会因此而感悟这个词语的深度。
因此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
如《难忘的一天》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和蔼可亲”,学生可能一下子没法理解这个词语,这时,就可以引导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这个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说不定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果然,学生在再次读了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大多数都能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来理解: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邓爷爷高兴地点点头,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孩子们知道了邓爷爷是这样一个亲切温和,这样容易让人接近的人,就跟自己的爷爷差不多,于是孩子也就随之明白了“和蔼可亲”其实就是“态度温和,容易接近”的意思。
又如在教学《称象》一文时,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呢?同样也可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提问学生官员们会怎么议论呢?请几个学生当官员来议论议论。
(学生纷纷议论)师:“这么多人发表意见,你一言,我一语,这就叫议论。
”可以看出,以上两个例子中对词语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词语,而是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充分利用语境法来理解词语。
所以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也就是语境法理解词语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二)直观解词,充分联想直观解词就是利用实物、图画、简笔画等多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以便他们进行充分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比如在课堂《荷叶圆圆》中使用荷叶等图画教具,一些较抽象的词语教学尤其需要这种方法的帮助。
如《风娃娃》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断断续续”,显然,“断断续续”这个词很抽象,不大好解释,那么如何让这么小的孩子明白什么叫“断断续续”呢?那么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了视频直观法。
看着大风车转动水接连不断地流着,不需要太多言语的解释,学生很容易明白了“断断续续”的含义,用具体的方式解释了抽象的词语。
又如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可以用简笔画的方式引入课文,看着黑板上直观的绿绿的小柳树和秃秃的小枣树,学生一下子提起了学习的兴趣,也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再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关于小壁虎怎样挣断尾巴逃走的,课文中用了一个“一挣”,教学中即时播放课件,出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只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悄悄地爬过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如此鲜明、活动的画面给当即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一挣”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
在这里,直观教学法不愧为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新词的方法,有了它,小学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五彩斑斓。
(三)比较析词,多维审辨所谓比较析词,就是把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它可以是意思相对的两个词进行比较,可以是比较同一个词在两个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也可以是两个含义相近的词在同一个句子中的替换比较,进行多维度的审视,辨明词语的深层含义。
比如在学习古诗《草》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枯”和“荣”呢?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老师可以先板画两幅图,然后引出这两个词,再引导学生说说“枯”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
这样一来,通过图像的这种印象加深作用,“枯”和“荣”这两个比较抽象的词语也不难理解了。
另如要理解《称赞》一文中的“粗糙”时,可以找两块木板,一块表面粗糙的,一块表面平滑的。
让学生先仔细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然后想一想用这样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觉怎样,会一样吗?这样一来,通过和平滑的比较,“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更形象化了,学生就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粗糙”。
此外,在学习《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时,也同样可以采用比较法,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辨别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把两幅代表着国画中两种不同画画技巧的图画同时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很显然,在看图比较中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有些孩子甚至一边读这两个词语一边用上轻轻在桌上“挥毫”,如果当时只是机械地把这两个词的意思告知给学生,那么对这些词,学生肯定只能在脑海中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是通过比较,却能轻易地让学生把所学的词语扎根在心里。
所以说,用比较法理解词义,也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平时的课堂中要注意采用以上的方法教学词语,适时地和学生一起归纳解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记住这些有效的方法,便于今后在预习或阅读过程中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解词,从而加强对生字词的理解,并更好地理解句意,理解课文。
二、课外巩固积累,重视拓展运用诚然,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解词方法之后,如果课外不去复习巩固加强积累的话那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
所以课外也要花一定的时间采取一定的方法在词语上,可以从两方面讨论:(一)巩固积累,(二)拓展运用。
(一)巩固积累1.读背积累,潜移默化读背法即朗读法和背诵法,其作为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方法,常常被一部分老师所忽视。
所谓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大声读,这种读书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启蒙教学手段,想当初鲁迅和同学们在三味书屋中的朗读,虽不明意思,可是一读起来就很有气势,能让所有人迅速融入这样的学习氛围当中去,这也正是朗读的魅力所在。
在大家累了走神的时候,不妨用一用集体朗读的方法,即使开始时只是有声无脑的读法,可是慢慢就会注意力集中起来了。
所谓背诵,是指在充分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
这也是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
背诵多了,词汇丰富了,自然说话写作时就会左右逢源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大量朗读和背诵能够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像现在的课时安排中都有早读课,那就要充分利用起来。
老师可以多做些工作,比如将前一天所学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这里可以以二上识字一为例,课文就是由多个四字词语组成,“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学生读起来定是朗朗上口,通过大声的朗读,学生一定能回想起课堂上老师带领他们走进这美丽的景色,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些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那么理解并记住它们还有何难呢?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最好不要离开教室,要及时做好表扬、引导、以及督促的工作:对于读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读得起劲却还有些不足的学生,要及时引导;对于没有集中注意力读的学生,要及时督促。
另外,还可以通过比赛朗读的方式来选出领渎的学生,每次都是让读得最好的那个学生领读。
然后再选有进步的同学领读,及时总结鼓励。
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印象。
至此,朗读法和背诵法的作用已不言而喻,2. 摘抄积累,循序渐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还要学会摘抄。
“摘抄字词”是独立记忆字词的一个好办法。
“摘抄字词”,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从语文教材之内,自主选择字词摘抄下来,在摘录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识记、交流、修改、运用,从而养成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另外每天还应坚持阅读各种书刊报纸和课外读物。
在阅读中把优美的语句标出来,不懂的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经过消化后再把它写入摘抄本中。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在摘抄的数量、内容、形式上的要求都要有所变化,循序渐进,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时,课文有一句话是这样的:“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在一句话中就出现了三个新词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于是,像这样的好词当然不能放过,课后一定要进行摘抄积累,操作过程中可以这样,通过举办手抄报比赛的形式,学生在摘抄这些优美的词语后再配上相关的插图,不仅看着赏心悦目更积累了好词。
所以说,在学习词语的时候,一定记得要做摘抄,长期坚持的话学生的语言一定会丰富生动许多,也就不会在说话写话时出现词穷的时候了。
3.听写积累,由浅入深这里所说的听写指的是另类听写,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听写,即老师报一个词语学生听写出该词语,它可以是学生自己给自己听写,通过学习课文后听写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那些词语;也可以是老师将一课中的词语分成几大类别来让学生听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材及教学实情进行分学期、分阶段、分类别组织,由浅入深地进行听写积累。
有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的是另一种不常见的方式,如报出一个词语让学生写出本课中该词的近义词等。
在听写《北京》一课词语时,先说出一个词语“中心”,然后让学生写出本课中“中心”的近义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迅速写出“中央”一词。
接下来是“广阔”的近义词“宽阔”;另外,“汽车来来往往,像河流一样连续不断”指的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语呢?学生稍作思考后随即写下“川流不息”;“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也就是“绿树成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