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低段词语理解运用的教学研究

小学低段词语理解运用的教学研究

激活词语,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小学低段词语理解运用教学的研究与策略进化二小席春红【内容摘要】只有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词语理解运用应该从低段学生抓起。

词语教学要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化词为画,情景体验,让学生感知词语大意;抓住语境,想象品读,让学生体会词语意蕴;尝试表达,学以致用,让学生发掘词语内涵。

学生在掌握词语时,历经一个“呈于象、会于意、表于心”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低段词语理解运用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文字的魅力往往就在一个字、一个词中灵动。

词语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只有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词语理解运用应该从低段学生抓起。

在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就对低段的词语教学作出了目标定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使用的词,教育的任务就在使消极词汇不断转化为积极词汇。

”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九年制义务教材因其传统教法要求字词句面面俱到,其课堂往往可以设计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但在低年级把词语教学作为主要教学任务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一些误区:1、词语教学目标把握不准。

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一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一律要求会读会写,违背儿童认知规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不能做到相对准确,对词的理解我们说有其一定的模糊性、会意性,但我们却不能失去相对准确性。

2、词语教学的方法单调。

课堂教学枯燥呆板、单调无味。

语文教材不像其他教材,每篇课文或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各不相同的主训练项目,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会失去新鲜感,使词语教学变得陈旧呆板,单调无味,从而导致对课堂失去兴趣。

3、词语学非致用。

强调理解,忽视运用,使词语教学处于半程状态或运用时脱离语境。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重讲解轻练习,重理解轻运用,重课内轻课外是普遍现象,这就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头脑中词汇的积累,更不会灵活运用,以致语言表达不畅,给思维造成障碍,影响阅读能力,说话、作文水平不高。

为此,我在词语教学中研究了以下几条对策,收到的效果比较明显。

一、化词为画,情景体验,感知词语大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

”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表现人物神态、动作或者特别生僻的词语,教师如果生硬地照搬字(词)典上的义项,学生不但不能理解,反而会被搞得糊涂。

低年级孩子不能以理性的思维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需要直观的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背景,感性地理解知识,逐步把握词语的深度。

教师创设出与课文内容所描绘的“相似”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将对词语的理解用动作、神情表演、课件直观展示的方式外化出来。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借用读物中图画阅读”的要求。

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这画面和词语结合在一起,在碰到类似的画面,词语就会浮上心头。

1、情景表演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比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子领悟,若采用直观表演的方法,可使词语和表象有机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义,而且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集中思维不能持久,如果适时地让他们动动手脚演一演,或者看老师演示,无疑会增加更多的乐趣,激起学习的更多兴趣。

【案例】《窗外的气球》中“指手画脚”的教学我先出示句子: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让学生朗读句子。

在大屏幕上显示科利亚病房的窗户,拿出拴着绳子的气球,请几个同学合作表演,把气球升到三楼窗户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指手画脚。

有些词语只可意会,语言一下解释不清,通过表演让同学们明白这样说这样做就是指手画脚。

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记忆效果也很好。

2、直观形象法直观形象法就是用实物、鲜明的图画、幻灯、音响、实验室、简单板画生动的演示和抓住字形本身的特点进行释义等手段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对词语的意义有所理解或加深理解。

(1)图片展示法“文字起源于图画。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

【案例1】《从现在开始》中理解“神气极了”一词师:首先我们来看猫头鹰是怎样当万兽之王的?(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猫头鹰上任时的情景。

从现在开始,猫头鹰当上了万兽之王,登上了万兽之王的宝座,请大家看,此时的猫头鹰是一副怎样的神情?生1:他很威风!生2:我觉得他很神气!师:你从哪儿看出他很神气呀?生2:他的眉毛往上翘。

生3:他还翅膀拍着胸脯。

生4: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大大的。

师:是呀,看来这的确是一只非常非常神气的猫头鹰。

这副模样,我们可以说他是“神气极了”!(出示卡片“神气极了”)学生读卡片。

师:谁来当这只神气极了的猫头鹰来下这道命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

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另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这里借助插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神气极了”的意思。

(2)演示实验法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

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3)感官参与法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

如,《称赞》一文中的“粗糙”,可以找一块表面不平滑的木板,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动手摸一摸,再想一想用这样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觉怎样,“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形象化了。

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对小獾充满真诚的鼓励,从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一举多得。

(4)多媒体演示法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教学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的理解。

【案例】《北京亮起来了》学生年龄小,见识少,进化的孩子对首都华灯高照的长安街,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是陌生的,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

”一句学生较难理解。

但通过挂图,课件,建立每个词语之间的联系,搭起词语和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

为突破这一学生认知上的难点,我剪辑了一段长安街、城楼的风光片,结合形象的画面,请学生认一认“华灯”,那些夺目的、绚丽的灯光,那多得像流水,来来往往的车辆,那装扮华丽的城楼更是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富丽堂皇,展现着一种华贵的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华灯高照”、“川流不息”、“金碧辉煌”等词的意思。

大街上那么多华丽的灯光,那么多汽车的车灯都亮起来了,灯光一闪一闪的,就仿佛是银河从天而降,将北京的夜空装扮得无穷的漂亮。

流动的车灯,还有那彩灯映衬下的、装扮下的建筑物也显得分外的雄伟。

一动一静,给北京的夜空增色不少。

形象的视频材料,色彩鲜明的图片,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学生积极性高,理解得快。

课件的使用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景观,既释词又解句,在词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解词语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接触较少、含义抽象、印象模糊的词语,减少了繁琐的语言解释。

3、对接生活。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

”生活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人生体验相当于“存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凭借它兑换言语的丰富内涵。

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不自觉的使用这本存折,需要我们的提醒、激活。

【案例】《小松鼠找花生》中“自言自语”一词的教学师:(初示词卡)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个词。

师:有没有那个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这个词的意思是自己说给自己听。

师:你能把小松鼠自言自语的样子表演一下吗?生:(表演读)“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师:平时,你自己或者听见谁自言自语吗?生:我的书找不到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我的书到哪里去了?生:我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经常自言自语。

生:我的同桌在画画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这座山画得太低了。

在这个片段中,没有把词语的含义告诉学生,也没有停留在让学生从字面上获得意义,而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以自己平时自言自语的神态和观察到的别人自言自语的状态来体会词语的意思。

二、抓住语境,想象品读,体会词语意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但理解词语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词语才有肥沃的土壤,理解词义才会水到渠成。

1、激活想象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

教师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

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来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

【案例】《阳光》中引导学生理解“更宝贵”一词的教学片段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2、3自然段,谁会用书上的句式说说阳光的好处?(出示句式:因为有了阳光,――――――。

)生:因为有了阳光,稻田里的禾苗长得健康。

生:因为有了阳光,果园里的果树丰收了。

生:因为有了阳光,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师:是啊,阳光能带给我们健康,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