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力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关键:确定研究对象。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关键:确定研究对象。
活动:
1、用力拉弹簧
2、弯钢尺(塑料尺)
3、压气球
观察:
力的作用效果,然后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交流讨论之后,各组出代表回答:
用力时,弹簧被____,尺子____,气球被____。
它们都和原来______了,它们的____都发生改变。
2.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力的概念是初中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需要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对力的概念的学习,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因此,上好本节课关系到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知道力的单位;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归纳概括出力的概念,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2)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体验力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通过名人的小资料,激励学生学习牛顿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
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参与体验,分析、概括、总结出力的特点,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教师演示和师生合作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自主学习完成。
写笔记快的学生做练习册对应的题。
阅读。
猜想。
估计并推理。
回答:地面是受力物体,中学生是施力物体。
思考。
体验、谈感受、分析原因、并总结。
思考、分析。
举例说明。
分析:人推车。以车为研究对象,车是受力物体,人是施力物体;以人为研究对象,人是受力物体,车是施力物体。
写笔记快的学生做练习册对应的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一些具体的力的作用现象,如用手提水桶等。新知识的建立是对具体经验进行抽象概括,而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引导: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节课学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课堂检测。
思考,由学生上前演示。
观看演示。
交流、讨论。
观察图片。
回答:
两个;
接触;
有力。
总结。
思考。
表演:一个巴掌拍不响!
自主得出结论。
猜想与假设:能或者不能。
2人一组,探究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自主得出结论。
6.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为“力”的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的展示。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抽象,它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一些具体的力的现象,比如用手提水桶、用手推车等。通过多媒体再现生活实例,使学生知道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由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提出物体与物体之间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教师通过多媒体再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物体对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的现象。学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确认物体对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通过典型的、具有本质特征的实际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去发现这些现象中的相同点,最终由学生抽象、概括出力的概念。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想一想:
力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展示图片:
1.接球(由运动到静止)
2.踢球(由静止到运动)
3.顶球(运动方向改变)
师生互动小游作用效果,然后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交流讨论之后,各组出代表回答:
力可以使物体由____到____,由____到____,
体验。
观察并思考、交流并讨论。
回答:拉长、变弯、压扁、不一样、形状。
总结。
思考。
观察图片。
体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静止、运动、运动、静止、快、慢、慢、快、运动方向。
总结。
写笔记快的学生做练习册对应的题。
回答:D。
回答。
思考,
并课后预习。
答题。
创设情境:由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扩展:
关于牛顿的小资料。
猜想:
1N的力是多大呢?
4、估计:
两个鸡蛋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1N
一名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约500N
提问:
中学生和地面: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
动画:
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力推墙,他会后退。
引导:
墙是受力物体,小孩是施力物体,为什么小孩会后退?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所用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所教年级
初二
所教册次、
单元
八年级(全一册)
第三章第一节
设计主题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2.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4.估计:
两个鸡蛋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1N
一名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约500N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关键:确定研究对象。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3)通过实验,进行合作与交流。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
5.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新课
请学生鼓掌欢迎老师。
提问:
当用力击掌后你的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小组实验:
探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演示实验:
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
结论:
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产生力!
由此引出力这个概念,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内容。
一、力的概念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2)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产生力。
2、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
在发现本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所列举的力的现象集中呈现。当学生不能顺利地发现这些现象的相同点时,教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最后,由学生顺利地概括出了力的概念,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以致用。
作业布置
1、预习;
2、练习册P34-36。
记录。
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3.1力
一、力的概念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2)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产生力。
体验活动:
手指压笔尖。
分析:
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力。
结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举例:
脚踢球,脚为什么会疼?
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如:划船、游泳等。)
分析:
人推车;
马拉车;
等等。
由此引出: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出示图片:
人推车;马拉车;人提水桶;压路机压路;
引导:
1、发生在几个物体之间?
2、是否相互接触?
3、是否有力作用?
结论:
两个接触的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
思考:
力能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引导学生表演情景剧:
伸出你的右手,举过头顶:鼓掌!
(只用右手:鼓掌!)
结论: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提问:
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能否产生力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力!
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用力鼓掌。
疼。
太用力了。
记笔记:3.1力
读并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情境:由学生感受力,引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新课
教学
活动:
1.怎样做可以让静止的纸盒运动起来?
2.怎样做可以改变气球的形状?
讨论:
刚才几位同学演示的“推、拉、提、压”有哪些共同点?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再现生活情景。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情景剧的表演、分析,自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