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居中,黑体三号加粗)对本块常识内容的简要说明。
(首行空两格,宋体五号)200-300字即可。
中国古代官制一.夏商周官制夏代作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就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掌管水土工程之职,后稷掌农业的官员,司徒主教化的官员,大理主刑狱的官员,共工营建百工的官员,虞人掌山泽畜牧的官员。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区域叫内服,诸候统治区域为外服。
内服设有百官,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事务官、武职官等几类。
政务官有尹、冢宰等。
宗教官有占、卜、多卜、亚、祝、史、作册等。
占、卜是负责占卜之事的。
史官为记录王事活动的官,与作册职掌相近。
事务官是负责某种具体事务的官。
武职官有亚、多亚、马、多马、射、戍、卫、犬、多犬等。
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因为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西周朝廷的官员分为公、卿两个等级。
地位最高的是太师、太保、太宰,属于公一级。
它们辅佐周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类似于商朝的尹,多由有威望的大贵族担任。
卿,在内服官中次于公一级。
他们是公下面依照分工处理朝廷政务的官员。
属于卿一级的官员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太宰、公族等。
司徒主管农田图籍及人民户口等,兼管军事和卜事。
司马掌管军队和军赋。
司空掌管百工执事及土木营建。
司寇主管刑狱治安。
太宰掌管王的饮食起居、车驾仪仗、王家财产、王后命令等。
因与周王接近,成为周王亲信,所以他的权力和地位也较高。
公族是掌管公族内部画事务的官。
司士,主管贵族的刑罚及版籍爵禄。
二.春秋战国官制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
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
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众卿,为朝廷的重要职官。
司徒掌管民政、户籍;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地及筑城等土木营建,所以有时也称司城、司工;司寇掌管诉讼刑狱等。
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
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
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
各国也设“将”职,成为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地位仅次于相,以擅长统兵作战的武将充任。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
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
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三.秦汉中央官制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掌行政、监察和军事。
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
郎是皇帝的侍人护卫人员,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
太中大夫等及议郎为非武装人员,掌议论;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属官有仆射、公车司马令等;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朝廷遇有大狱,皆由廷尉审理;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
属官有都司空,掌管对宗室犯罪之人的处置;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
中央朝廷除了九卿,还有一些重要的高级官员,:中尉:掌管京师地区的戍卫治安。
将作少府:主管宫室、宗庙、陵园的土木建筑工程。
典属国: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的事务。
水衡都尉:汉武帝时设置,掌管上林苑及诸池航政。
秦汉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
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参与朝政。
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
中朝官员受到重用,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
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
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
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四.隋唐官制三省六部制确立。
三省六部,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
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
中书省长官为内史令;专掌机密,参议朝政,草拟诏令,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
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审查政令,内书令草拟的诏敕如有违失,门下省可以给予封驳退还,称“封驳”。
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
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
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全面负责行政事务。
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
他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见卿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唐代九寺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是: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
寺的长官称“卿”,监的长官多称“监”。
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州的长官为刺史。
县的长官统称县令。
五.宋朝官制宋朝的中央机构,以中央朝廷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的二府制为其特征的。
宋朝虽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虚设。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参知政事为副相,总揆行政,后宋朝还高有翰林学士院,它不属于以宰相为首的中央行政系统而直属于皇帝。
负责为皇帝草拟制造、国书;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御史的任用由皇帝直接掌管,宰相不得过问;又设掌管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枢密院掌军事,设立三司转运使司、铁盐使司、度支使司,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权力很大,地位仅次于二府,这样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六部的权力也被不断增设的机构所侵夺。
宋朝最初是州、县两级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后发展为路、州、县三级制度。
宋代最低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县,长官称县令。
朝廷委派文职京官前来“知某州事”的是州的长官,简称知州。
与州同级的还有府、军、监。
路为后行政区划。
六.明朝官制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掌管军官的任免、升调,发布军事政令,但不统领军队;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督察院: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监察机构。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
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如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
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马;鸿胪寺:管招待外宾詹士府:詹事掌统府、坊、局之政事,以辅导太子。
少詹事为詹事之副贰。
明太祖对太子的教育很重视,既不随便付之以重任,又特设一套较前代完备的东宫官,以训导太子。
太医院: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
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
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七.清朝官制清朝继承了明朝设置内阁的做法,内阁的长官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军机处这个名词始于雍正十年,转达皇帝旨意、处置政务效率高。
军机处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