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阐运用)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 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析效果) (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等) (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
赏析下面这首诗中拟人手法的妙处
晚
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反问:用疑问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以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
力。 设问,表强调。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 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用 以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 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 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 化。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 字
烟水江南小月淡,楚山秦山皆白云, 淡对山风湿红残,白云处处长随君。 残夜难禁凋人颜。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 颜若弦。 亭外一别风月闲,云亦随君渡湘水。 闲心浮云随孤雁,湘水上,女萝衣, 雁归无书入碎帘。白云堪卧君早归。 帘已乱 。
——佚名
——李白《白云歌 送刘十六归山》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五千仞岳:此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 把诗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 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 得淋漓尽致。
借代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
(夸张) 1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12、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反问) 杜牧《题乌江》 13、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对偶)
14、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比喻) 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杜甫《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
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老 当益壮而又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 齐
物论》后人以“化蝶”或“梦 (陆游《邻水延福寺早行》) 蝶”,借喻为“睡觉”。而“闻 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 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 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 也。’因起舞剑”。
1.
10、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对比 1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用典 通感
12、芙蓉泣露香兰笑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用 典、通感、双关、对偶、设问、 反问、互文、叠字、反复、顶针、 反语等。
答题步骤:
点明使用的
结合诗歌内容分 析其具体运用
请指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 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刘攽《雨后池上》
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 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 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 来如线。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 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 效果?
二、结论: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明手法) (如借景抒情,白描,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 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姜夔 《 扬州慢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 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 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裴迪《送崔九》
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 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 三心二意。
七步诗 (三国 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同根生”语意双关,既是指豆与豆萁是同根生, 又是指曹植与曹丕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曹 植借此来表达对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手足相残 的行径的强烈愤慨和控诉。
通感
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 手法。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视 觉——触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
古代诗歌鉴赏之
表现手法
知识回顾与梳理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
修辞手法
双关、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对偶、顶真
记叙、议论、说明 表达手法 抒情 描写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托 间接抒情 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
角度正侧、虚实、动静、哀乐、白细、 感觉(听视触味觉)(绘声绘形绘色) 顺序(时空、远近、点面)、明暗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
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 意思 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 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 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使意蕴 丰富。
下面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陶 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制陶者辛劳却屋无 片瓦与富贵者不劳却居住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深刻地揭露了极端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 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
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比拟(拟人、拟物)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 事物来写,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 人),把人当作物来(拟物)写。它使得 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 有灵性,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给全诗增添了 浪漫主义色彩。
《古诗十九首 之二》
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 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采桑子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梦令
(后唐庄宗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点明使用 效果
修辞手法
比喻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
比喻:“如眉”,以眉喻月,形象地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 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 溪水之清澈明静;亦衬托出月光的明洁。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对比、衬托、象征、抑扬、渲染、联想想象
铺垫、过渡照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 志、以景结情、线索、顺序、详略、起承转合、 以小见大、总分得当。
古代诗歌鉴赏之 ——修辞手法鉴赏
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 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 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用事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 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 古讽今。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 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 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 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对偶\拟人、双关 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夸张 ⑷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比喻 ⑸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偶 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反问 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偶 ⑼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拟人 ⑽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
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 种修辞方式。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 句描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使读者感受得特别深切,蕴含了诗人世事 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
“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 线。 ”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 有什么不同?
点明修辞 参考答案: 结合诗句分析
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 写远望长江所见,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 点明使用效果 白色绸缎伸向远方,形象而有气势; “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只从形的角度, 描写塞外归来的大雁一字排开,宛如一条 细线。这既点明时令,又令人遐想,生动 形象地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1.
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拟人 )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对偶 )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反问)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设问)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代)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