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三字经》校本课程教案

二年级《三字经》校本课程教案

二年级校本课程:《三字经》教案设计理念: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浓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学情分析:《三字经》一课,体现了文化的浸润,这是纯样的民族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

其中的道理就在孩子们身边,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过程中。

“苟不学”“易为人”“鸡司晨”这些词句,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

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经》的节选。

板书课题:《三字经》二、学习课文1、通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交流整体感受: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四)品析赏读:你最喜欢那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在全班分享各自的感受。

(五)总结体会,整合感悟:学生带着各自对文章的感受,再次通读本组文章。

(六)字形的记忆与书写指导: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把字写美观。

1、在这组文章中,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2、出示本课的六个生字,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非”:非字像个梯子,把梯子一分为二,再反过来拼装而成。

(设计说明: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字形,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不管是不是巧妙的方法,只要孩子去思考了,得出来的就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结论。

)(七)总结与延伸: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蒙学读本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今天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同学们课下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诵读。

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和正确拼写“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孟子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的事例。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

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跟读至少2遍。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识字写字1.板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苟”“教”“择”“处”“杼”“窦”“惰”步骤:每写一个字,先出示字形结构,然后给拼音,并让学生跟读。

2.写字:(1)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写字。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写字习惯。

(2)点名抽查学生,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字,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

四、诵读感悟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

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

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

读2遍之后,交替读。

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五、内容选讲1.内容梗概略讲: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

“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

——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

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

扬:传播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有义方)第五行: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学生解释后,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

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不可倦怠。

小结: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

2.讲“日积月累”模块“弈秋教棋”的故事。

(1)这一故事以弈秋的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效果为正反教材,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

(2)两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本来接近,但是学习的效果却迥乎不同,为什么?(3)这里所提供的弈秋的故事,只是辅助领悟《人之初》的文章精义,无需在这一典故上做过多引导,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概,形成整体的生动认识即可。

3.“诗歌赏读”模块。

诵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1)点出:春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2)范读一下生字。

(3)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4)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5)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对读,加深印象,达到背诵的程度。

六、结束布置作业。

生字练习或诵读。

教学内容:《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体会《三字经》中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以朗读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背诵《三字经》,体会其中的含义,理解做子女对父母的爱。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明白孝与悌源于对长辈的感恩。

教学准备:《感恩的心》、“孔融让梨”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教师讲故事《黄香温席》。

2.同学们,小黄香用自己的身体去为父亲暖被褥,你说他冷不冷?想象父亲的表情怎样,会对小黄香说什么?3.你想对这位同龄人说点什么?二、诵读、品读解意〈一〉1.这么感人的故事,我们的祖先用了最简洁的语言记录在了《三字经》中,你能找得到吗?(板书《三字经》原文“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

”)2.朗读(自由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3.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理解句子,教师相机点拨。

(小黄香九岁就知道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褥,让父亲睡得更好。

孝敬自己的父母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

)4.虽然黄香用身体为父亲暖被褥的这一举动在我们这个衣食无忧的年代已经过时了,但他的什么不过时?(他对父亲爱的回报、感恩)5.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怀着这份敬佩再来读一次。

〈二〉1.在《三字经》中还记载着一位小时侯就懂得谦让的名人,你知道他是谁吗?(孔融)2.你能找到记录他的那句话吗?(“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3.在这句话里藏着一个故事,题目是_(《孔融让梨》,请一名学生来讲这个故事)4.(出示图片)猜一下这幅图里哪个小孩是孔融?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哥哥们说明了什么?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会说什么?5.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所以受到了世人的赞颂。

三、拓展1.感恩自古就是我们中国人最推崇的一件事。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好多关于“感恩”的故事。

(学生讲有关故事)2.我们也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我们身边的人。

3.同学们边为自己感谢的人制作卡片,边欣赏歌曲《感恩的心》。

4.展示卡片。

板书: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一、教材解读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第2课选取的文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孩子学习须趁早,否则老大徒伤悲,否则不知义。

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做人,即亲师友、习礼仪,做人的基本点是孝和悌(两个典故是为了说明这点)。

小孩子在父教、师严的情况下,应该专心求学。

本课旨在让学生树立小发奋读书的观念。

(2)字句梳理①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

“不学”,即不肯读书。

“非所宜”,不应如此。

“幼”,年少之时。

“老”,年老之时。

“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②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

“器”,指器物。

“义”,做人的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

“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

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③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

“少时”,小时候。

“亲”,亲近。

“师友”,良师益友。

“礼仪”,礼节、仪式。

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

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

④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

“九”,九岁。

“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

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

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

皇帝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

“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

“长”,兄长。

“知”,明白。

“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

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