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999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始,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科学家把心理、精神疾患排在21世纪人类十大杀手的第五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因为健康的心理是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对孩子要求严格;许多学校因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过于重视智育,学生的心理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

许多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疾患,如有患抑郁症的、有患孤独症的、有精神异常的、有离家出走的、有自杀身亡的、有过早堕落犯罪的……据悉中学生有不健康心理问题的约达22.8%,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而作为学校教育中“龙头”学科的语文教学,因其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自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在领悟课文的内容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语文课本本身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章,除了少数说明文以外,它们都是作者积极人生观的反映。

虽然作者写的绝大多数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但无论是颂扬还是鞭挞,都是从正面或反面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抵制。

教师在教这些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赵鑫珊的《人是什么》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议论文,文章第一部分用爱因斯坦、雨果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来阐明人生的意义。

第二部分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从分析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生的不同回答入手,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

课后,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渠道,搜集整理具有人生意义的故事,并适时地组织了以“人生的意义”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树立远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又如教学《道士塔》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和课文相关的内容:敦煌的资料图片,包括壁画、书法和绢画等。

接着再展示这些珍贵文物的清单: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绢画等六千卷,并拍摄莫高窟照片三百七十六帧;1912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带走写经四百卷;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带走经卷五百七十余件;……迄今为止,这批珍贵的文物共被十三个国家所拥有。

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了敦煌文化和它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敦煌文化流失的悲剧性,接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并告诉学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先遗产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崛起。

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二、在剖析人物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大千世界的自然美,生活的情趣美,人物的人格美、情操美的艺术总结和作家情感的凝铸。

语文课本里面的许多人物都以其健康、高尚的人格在我们心头树起一座巍峨的丰碑,令人敬仰,催人奋进。

教学《琐忆》时,先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深情歌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对鲁迅的怀念与崇敬之情,然后抓住鲁迅一身傲骨,而又视进步青年为兄弟这一点,启发、引导学生明白自尊与自谦的道理。

自尊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尊先要自重,不做损人利己和害己违心之事。

不为“苟得”名利富贵而卑躬屈膝,不为“苟得”金钱权力而扭曲灵魂。

自尊小而言之,使一己形象变得可敬,大而言之,使一国之威得以弘扬。

但自尊又不可傲人,自尊者必自谦,不知自谦者就不知自尊,而为自大。

通过《琐忆》教学,学生受到了人格教育,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又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我着重分析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和性格特点,以及“将相和”给赵国带来的好处。

让学生体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于改过、宽以待人的人文品质。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教材中卑劣猥琐人格的批判否定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

如学习《雷雨》后,学生已非常清楚周朴园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的猥琐人格。

我提醒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像周朴园那样做个自私冷酷的伪君子呢,还是做个热情善良的正人君子呢?不言而喻,学生自然都选取后者。

通过对《守财奴》中葛朗台形象的分析,学生认识了资产阶级贪婪、自私、虚伪、狡诈的本质,从而产生对他的憎恶和鄙弃,于是“守财奴”便成为塑造学生豁达、大度、正直人格的反面教材。

通过《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学生认识了过度虚荣的危害,从而明白了:万事皆有度,过度虚荣会毁灭一个人,其他事情也一样。

通过《三块钱国币》的学习,学生既赞赏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又认识了旧时代阔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

三、在位置互换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里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强、自立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首先应让他们树立起对父母、师长、朋友、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心。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应该让生活因为有了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一般而言,学生读课文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去看作者和作品中的人和事,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意境。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将学生引入“角色”,互换位置,给学生以感化、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鲁迅先生完成方志敏烈士的重托,妥善地将密信和文稿转交给党中央,(《同志的信任》)体现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和对同志、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

更令人钦佩的是,青年鲁迅为探索治疗中国社会的“药方”,五易其地,三改其志,毅然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以文字为武器来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的灵魂,实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图大志,(《〈呐喊〉自序》)体现了他对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的责任感。

在教学《〈呐喊〉自序》时,为了使学生领悟作者的心境,我把课文中“东京学医”的相关内容改编成剧本,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分小组扮演鲁迅角色,让学生站在“鲁迅”的位置上去理解鲁迅的责任感。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

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忍不拔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一个人若没有坚韧的意志、超凡的毅力,想成就一番事业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一篇培养学生自强、自立意志品质的好教材。

文章所讲述的是有关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

教师可用互换位置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果你就是史铁生,在那样的厄运面前你会怎样?假如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下岗或自己升学无望时,你该怎么办?是勇敢地去面对,还是在问题、困难、压力面前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信心?经过讨论学生都认为只有像史铁生那样勇敢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抱着”我能行”的自信心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知识,努力使自己成才,才能立足于社会。

同时通过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通过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可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顽强求索的精神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态美国心理学教授马丁认为:“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而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态非常重要。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大都抒发了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

在反复吟诵之中,让学生明白,对于生活中的一切,要永远以豁达的态度去对待,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以加倍的努力去改善。

同时也应该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理状态,这样自己的一生才能是愉快、幸福而有意义的。

如李白的《行路难》,在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则道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壮志与豪情,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何等自信,何等乐观。

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这既是李白愈挫愈奋的性格写照,更是其人生价值的宣言与呐喊。

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发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表达的是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通过反复诵读教育学生:人生苦短,韶光易逝。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这些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又如苏轼的《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词句,充满乐观的信念,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不要自悲白发,不能自叹老暮,应该振奋精神,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去过每一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创新的业绩。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文,在这些课文里既有记叙平凡生活小事的,又有形象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既有寓含深刻哲理的,又有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既有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的代表,又有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那些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材料,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学生的人格、心理素质必会走向健康,语文课也将会成为学校心理健康辅助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1.《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2.《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高亚兵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姚本先方双虎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4.《学校心理咨询》郑日昌陈永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5.《心理学》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7.《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8.《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