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国际贸易政策
OPEC与两次“石油危机”
所周知的最典型最成功的国际生产者卡特尔的事 例是欧佩克(OPEC),它分别在1973年~1974 年和1979年~1980年发起了轰动世界的所谓“石 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都从中获得了巨 大的经济收益。OPEC联合提价何以能够如此成 功? 一是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迅速 二是世界石油供给过分集中 三是地区冲突导致的政治性联合 四是石油恐慌心理促成石油危机 五是美国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 六是保护非再生资源的心理作用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
广义的国际贸易政策是指涉及外贸活动的国家干预和调 节行为,是一国根据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的基本发展态势和 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本国的资源赋予、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所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普遍适用的对外贸易 原则、方针和策略。体现国际贸易总政策的各种政策措施包 括: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别政策或地区政策等方面,涉及国 家对外贸活动的经营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行政干预三个方 面的内容。狭义的贸易政策则是指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政策 体系。
汇率由官方直接控制, 实行固定汇率制。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外国商人离境时
鼓励中转贸易 保护本国弱小企业
只能带走商品, 不能带走本国货 币。
的发展。 实行奖励出口政策
二、早期的保护贸易政策
采取的贸易政策不同 建立完整的贸易保护体系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不对立性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决定一国推行哪种贸易政策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经济状况 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资金较为充裕, 产品竞争力较强——自由贸易政策
2、经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 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尚未得到成长 的国家——保护贸易政策
3、本国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关系友好,经济上不构成威胁——自由贸易
政府领导人不同,其所持的政策主张往往不同,所奉行 的对外贸易正常也有别。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提出了对外经贸政策的四项基本目 标,即打开外国市场,坚持公平竞争,为美国公司和工人 实行激进的贸易促进战略,将贸易政策与全球经济战略相 结合。通过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增强了美国企业在激 烈竞争中的竞争实力,带动了美国出口的迅速发展。 与克林顿政府意在推动美国商品出口的“国家出口战略” 相比,布什政府则推出了“竞争性自由化”战略。从这个 战略本身看,它反映出布什政府的愿意是想使“全球、地 区和双边贸易谈判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从而实现美国 的既定对外经济战略。但是从整个战略实施的过程来看, 布什政府改变了既定的全球一地区一双边的自由贸易谈判 战略,采取了一种反向操作的形式,即主导双边自由贸易 谈判一推动地区贸易谈判一参与世界多边贸易谈判。
重视生产力的 发展 提出经济阶段 论 阐明保护贸易 政策的目的与 手段
李斯特贸易保护思想
德国的李斯特最早对贸易保护政策作理论阐述 李斯特的贸易保护论与比较利益理论不同,它 是建立在生产力论的基础上 李斯特认为: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目的是发展本国的生产力,“财富的生产 能力比财富本身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如不 实行贸易保护,其尚不成熟的工业将被摧毁 李斯特并不主张保护所有的产业,或一直保护 下去
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 策: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 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 的存量增加
晚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 策: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 手段,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 量增加。
禁止金银出口。
禁止出口商接收外国非 金银货币。
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 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
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 国内加工业的发展。
三、超保护贸易政策
侵略性的贸易保护政策 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比较 理论的局限性
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
含义:保护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退的垄断工 业,保护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并在垄 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向国外市场实施进攻性的 扩张
保护垄断利益
带有扩张性 和掠夺性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概念、类型和主要内容; ·理解和掌握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及资本主义国 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
(二)技能目标
·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类型和分类方法;
·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
第一节 国际贸易 政策概述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及其分类
(3)国际商品协定: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与消 费国就该项商品的购销、价格等问题,通过协 商而达成的政府间的多边协定。 对象: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初级产品。 经济条款是国际商品协定中的最主要条款。 ①建立缓冲存货 ②规定出口限额 ③签订多边合同 ④支付协定 目标:一类是垄断某种初级产品出口供给, 联合提价,取得垄断利润。一类是防止初级产 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保证重要的初 级产品的合理分配,这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所期 望的,也是发达国家所期望的目标。
五、战略性贸易政策
理论上有三方面突破:
1. 把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从单一的比较成本说(或比较 利益说)扩大到比较成本与收益递增并存 2.把产业组织理论引入贸易理论,使贸易理论摆脱完 全竞争和不变规模报酬的束缚,引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 济报酬的假设 3.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
第三节 资本主义对外贸易乘数,它是指净出口量与其所 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当投资额不 变时、而国际贸易存在净出口、那么对外贸易就 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量。此时, 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大于净出口量,并为净出口量 的若干倍。
四、新贸易保护主义
由过去以关税壁垒和直接贸易限制为主逐渐被间 接的贸易限制所取代 该措施朝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双边和多边谈判协调成为扩张贸易的重要手段 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幼稚产业保护政策
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ry,是指在落后国家一些刚刚 兴起、尚未形成经济规模,不可能与发达国家高水平的 产业相竞争的产业 幼稚产业保护政策根本目的是迅速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 力 最早提出贸易保护政策的是美国的汉密尔顿,他在1791 年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制 造业保护的重要性
早期的资本主要是以商品资本的形态出现,重商主义 应运而生。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贵金属。
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 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
世界的贵金属是有限的, 在国际 贸易中一国的盈利就是另一国的损 失。 为增加国家贵金属存量,国家必须 积极干预经济,实行保护性贸易的 政策。
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1973年~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 机”效果非常显著,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几乎一夜之间 变成了“富裕国家”,但是,好景不长,1974年~1978 年OPEC成员国的集体团结力量逐渐受到削弱,国际市场 的原油的实际价格下跌1/6。1979年~1980年,OPEC成 员国再次组织石油大提价,形成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虽然这次联合提价不如前一次效果那么大,但伊朗革命的 爆发和西方国家的石油恐慌心理(主要是对于1973年 ~1974年“石油危机”记忆犹新)导致国际市场的原油价 格翻了一番多,再加上80年代初期美元持续坚挺,使得 以美元计价的石油出口国受益匪浅。 1985年以后,OPEC的集体团结力量再次受到削弱,由 于石油提价导致西方国家的进口需求减弱,再加上其它非 OPEC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增加,导致国际市场的石 油价格下跌,尽管OPEC也曾经好不容易达成了一项限产 协议,但该协议一开始就有几个成员国违反规定,而且在 石油出口中大搞价格折扣,相互欺诈,国际市场的石油价 格大幅度下跌。
超保护贸易主义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关于进出口量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二是外贸乘数论
1. 关于进出口量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首先,凯恩斯主义者对进口、出口的性质进行了解 释。他们认为,进口与储蓄、政府税收一样,在国民收入 流量模型中属于漏出,漏出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的 力量,即漏出的增加将使国民收入减少。而出口与投资、 政府支出一样,在国民收入流量模型中属于注入,注入 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动,即注入的增加将提高 国民收入水平,注入的减少将降低国民收入的水平。
其次,他们对国际贸易差额与国内经济(国民收入量 及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凯恩斯曾进行过说明:总投 资由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构成。国内投资额的大小决定于 “资本边际效率”(这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的投资,可预期 得到的利润率)和利息率。国外投资额的大小决定于贸易 顺差的大小。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 付手段,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在同内 投资不变的情况下,这有利于缓和危机和扩大就业,从而 增加国民收入。而贸易逆差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 招致国内经济萧条,增加失业人数、没有好处。正因为如 此,他们极力提倡国家干预对外贸易话功,运用各种保护 措施,以扩出口、减少进口,以争取贸易顺差。
早期重商主义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 的威廉.斯塔福德
他们主张在对外贸 易中的每笔交易都 保持顺差, 以增 加货币的流进 被称为“货币差额 论”
晚期重商主义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托马斯.孟。 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 贸易顺差,以增加货 币的流进 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surplu s
早期重商主义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 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重商主义
作为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 作为保护关税和现代的新重商主义 了解其代表人物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15 世纪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萌发,封建庄 园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各国国内的统一市场形成, 世界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西欧各国采取措施,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及其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