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10
➢ ⑵ 本国的经济结构与比较优 势;
➢ ⑶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 竞争能力;
➢ ⑷ 本国与别国在经济、投资 方面的合作情况;
➢ ⑸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 的外交需要。
➢ ⑹ 本国国内市场的商品 供求状况;
➢ ⑺ 本国生态平衡和文化 遗产的保留情况;
➢ ⑻ 本国的国际收支及贸 易差额状况;
➢ ⑼ 本国在多边或双边协 议中所应中享受的权利 和应尽的义务;
➢ 美国和德国的保护贸易政策:为了保护本国的新兴民族工 业,抵御英国经济势力的入侵,一直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其主要办法是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
4、二战前垄断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特点: ➢ 一是其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国内的幼稚工业,而且包括高度发
展的垄断工业; ➢ 二是其目的不仅保护国内市场和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且
3、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和保护贸 易政策并存
➢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⑴ 废除谷物法;⑵ 逐步降低关税税 率,减少纳税的商品项目和简化税法;⑶ 取消特权公司, 允许一切行业和个人从事对外贸易;⑷ 废除航海法;⑸ 对 殖民地贸易政策的改变;⑹ 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 法国的贸易政策: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则经历了由保护贸 易向自由贸易转变的过程。
➢ ⑵ 进出口商品政策: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及国内的产业结构、 不同商品在国内外的供求情况、物价和就业等因素分别制定 的对于不同商品所实行的不同政策。
➢ ⑶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及对外政治、经 济关系制定的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⑴ 保护本国市场; ➢⑵ 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⑶ 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 ➢⑷ 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⑸ 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经济关系。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不加干预,取 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 特权和优待,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输出入,在国内外市场 上自由竞争,从而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积极干预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广泛 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本国的商品 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竞争,同时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 口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5 国际贸易政策
§5 国际贸易政策
❖§5.1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5.2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发展与现状特
征
§5.1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 1、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 ❖ 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 3、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 3.1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 3.2 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 ⑴ 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 ✓ ⑵ 国家广泛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管理进口; ✓ ⑶ 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经济贸易等国际机构与组
5、二战后初期:贸易自由化
主要表现:一是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 二是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
主要特点:一是主要在多边、区域或双 边的贸易协议框架内进行;二是在国家 资本主义日益增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主要反映的是垄断资本的利益;三是一 种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四是促进了世 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6、20世纪70年代后:新贸易保护主义
要占领国外市场,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 三是其性质不是防御性的,而是进攻性的; ➢ 四是其手段不仅是提高关税,还包括种类繁多的非关税壁垒; ➢ 五是不仅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以维持商品的垄断高
价来保持高额利润,同时,还将部分垄断高额利润作为补贴, 以倾销价格向国外进行倾销,占领国外市场,将生产扩大到 最大限度。
保护贸易政策存在的主要依据……
保护贸易政策存在的主要依据
➢ ⑴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经 济增长;
➢ ⑵ 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改善国内的经 济结构;
➢ ⑶ 改善国际收支和增加就业; ➢ ⑷ 反对倾销和补贴,维护公平贸易原则; ➢ ⑸ 改善贸易条件。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 ⑴ 国内外经济实力的对比;
织,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协调工作。
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
1.1 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目的
对外贸易政策:一国根据本国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制定的管理 对外贸易活Leabharlann 的条例、法律、法规等原则和制度的总和。
1.2 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 ⑴ 对外贸易总政策:从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出发,在一个较 长的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总的原则、方针和策略。
➢ ⑽ 各国政府领导人的思 想和贸易理论。
§5.2 外贸政策的演进、发展与现状特征
中世纪 时期
鼓 励 进 口
资本原
始积累
时期
重 商 主 义 贸 易 保 护
自由竞
争时期
自 由 与 保 护 贸 易 并 存
资本垄 断时期
超 保 护 贸 易
二战后 初期
贸 易 自 由 化
70年代 以来
新 贸 易 保 护 主 义
产生背景:一是世界性经济危机; 二是主要工业国的发展很不平衡。
1、中世纪时期:鼓励进口的政策
在11~15世纪,西欧各国大都奉行的是鼓励进口,限 制甚至禁止出口的政策。
背景与依据:为了维持国内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食 的供应;为了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增加政府的 财政收入。
政策措施:一是不仅对进口征税,对出口也征税甚至 禁止出口;二是建立市场、集市和中心贸易城镇以吸 引外国商人,在进口方面展开相互竞争,同时增加税 收。
2、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贸
易保护政策
早期政策特点:⑴国家严格管制金银的流出;⑵在对外贸易 上,要求尽量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⑶要求对每个国家 的每笔交易都要保证实现顺差,故称“货币差额论”;⑷执 行财政关税政策。
晚期政策特点:⑴允许金银输出,但要从事海外贸易,尤其 是大力发展转口贸易;⑵在对外贸易上,主张既要多卖也要 多买,要多进口国外廉价的原料、饲料,降低国内的生产成 本,鼓励扩大本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⑶在对外收支上 不必对每个国家的每笔交易都实现顺差,只要该国在一定时 期保持总的外贸顺差即可,也称“贸易差额论”;⑷执行的 是保护关税政策,保护国内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